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认识的含义、阶段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能力:1.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科学精神:明确实跋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新冠病毒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闫绍宏介绍,接种疫苗后,人体就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了吗?你了解新冠病毒疫苗吗?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新冠病毒疫苗的认识。除了打疫苗外,你在生活中还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新冠病毒?新课讲授(一)认识与实践探究一: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点拨:老子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荀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柏拉图的观点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1.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说出关于这个苹果的相关内容。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认识的两个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探究二: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点拨:◎辨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容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物质怯、主观能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黑格尔的观点,吾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错误的;费尔已哈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活动的主现能动性和社会性,是错误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这种理解混清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错误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认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探究三:嫦娀五号月球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硏制,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嫦娀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地点在哪里?你了解到的发射条件是什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发射嫦娥系列探测器?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探究四:某省是煤炭资源大省,过去依靠对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的走低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该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加大了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现了对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电池资源化、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等的有效回收利用,为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该省过去依靠煤炭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表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探究五:观察下面图片,说说哪些是实践?分别是哪种实践?(塔利班)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六:毛主席在他的著作《实践论》一文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主席的这句话表明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孔探究七:孔子向东游历的时候,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为什么而争辩。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则相反,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就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难道不是远小近大吗?”另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感到十分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却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也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为什么连孔子这么博学的人都不知道答案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探究八:《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淸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点拨:◎“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容观的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诂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其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探究九: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点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结束新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叫陶文濬。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认识的含义、阶段,知道了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掌握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七、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认识的含义(2)认识的两个过程2.实践(1)实践(2)实践(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八、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