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和养成。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讲解质疑。
(一)知识回顾 导入新课
1.展示问题。
(1)社会生活的特征和意义?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哪几种?
2.学生活动:抢答
3.教师导入: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如何亲近社会,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展示自主预习问题:
1、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what)
2、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why)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how)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教师:展示材料
1996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独自住进一个地下窑洞,开始了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生活。一年中,蒙培尔在设备优越、起居舒适却封闭的环境中,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在健身车上骑了1600多公里。一年后,当走出窑洞时,他脸色苍白、情绪低落。尽管他渴望热闹、渴望与人相处,但已经丧失了交际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后,蒙培尔告诉记者,在洞穴里待了一年,才知道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
结合材料,探究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展示故事《盲人挑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盏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亮过来。走至近处,却发现挑灯者是一个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挑一盏灯岂不是多此一举?
僧人问:“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为何还要挑一盏灯?”盲人缓缓答道:“虽然我是盲人,但挑了这盏灯笼,为别人照亮了路,别人就不会撞到我。”
思考:盲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意义:(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有利于发展和成就自己。
(4)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展示情境:遇见下列情境你会怎么办?
1、中午放学,肚子很饿,走到食堂,却看到排起长长的队伍,你会……
2、在你回家路上,遇见一个老人倒在地上,身旁还有一些血迹,你会……
3、回到社区,发现社区正在组织活动,但人手不够,忙得不可开交,你会……
学生回答相应情境
教师小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课堂上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