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本场域,以社会生活、社会规则、责任奉献和家国情怀为主题,设计4个单元。而该框是第一单元第一框,是社会生活的开篇内容,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为兴趣点,旨在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二是讲清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亲社会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人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三是通过点拨社会关系的产生与分类,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确自身应肩负的使命,努力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该框是引导学生亲社会责任情感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启下”的基础,对本册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1.从生心角度看,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渴望独立,具有一定批判精神,可以在尊重的前提下,运用“叛逆”的设问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从经验角度看,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所以学习该内容有生活基础;学生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够做到有效自学、合作探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社会生活正面的引导与学生寻找身边美好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感恩社会;2.通过辨析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清楚社会给予我们的成长所需,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亲近社会;3.通过憧憬未来美好社会,引导学生明确新时代肩负的使命,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奉献社会。能力目标1.通过感悟生活美好和寻找身边美好,培养学生知识能联系生活的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2.通过辨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3.通过共描未来美好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为我们提供成长的滋养;2.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产生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4.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认识全面小康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追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重点运用社会的美好,引导学生共情,从而融入社会、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突破方法:先用社会生活的正面情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然后开展“寻找身边美好”活动,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社会生活的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给予了我们成长的滋养,在心理上认同、感恩社会;再通过辨析,让学生懂得个人离不开社会,必须从思想上亲近社会;最后通过“共描未来美好”活动,让学生明白全面小康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要实现,需要我们担起责任,奉献社会,从而实现“导行”的目标。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亲近社会。突破方法:利用《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视频,让学生在老师引导的分析下,理解到个人离不开社会;再运用名人名言和一个实验补充说明,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到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到只有亲近社会,个人才能生存、发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感悟生活美好?学会关注社会(3分钟)板书课题,组织学生读本框内容;走下讲台巡视;创设情境:故意摸掉一百元钱,等待学生的反应采访学生:为什么要还给我?教师调查:班上拾到东西要还的请举手6.教师小结:让我们为彼此这份高贵的品质鼓鼓掌,大家的拾金不昧就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美好而暖心的表现。我想赋诗一首:啊!社会真美妙!创设拾金不昧的教学情境,以正面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社会生活的美好,开启学生关注社会的心理,既导入新课,也承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新课寻找身边美好?学会感恩社会(6分钟)过渡:说真的,今天,我经历了社会的这份美好,我很开心谢谢大家。此时,我也想问,在这样一个偌大的社会圈子里,同学们是否看到过或经历过社会的美好呢?让我们走进“寻找身边美好”的环节幻灯展示:“寻找身边美好”(规则:一分钟独自思考,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或经历过的生活美好事例,轻音乐停则请大家举手分享。)3.教师深入置疑引导:这份美好中,你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社会给予了我们许多东西,如培养了我们品质等)通过学生回归生活,在实际生活里寻找社会的美好,进一步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再通过教师的深入置疑引导,让学生理解到我们的成长离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笑谈别样美好?学会亲近社会(6分钟)过渡:社会生活多美好,我们成长离不了。有个声音好微妙,我们一起看分晓,大家说,好不好?呈现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我能够离开社会,独自过逍遥快乐的生活”这,能够做到吗?(规则:大家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组内讨论1分钟,之后举手发表你的看法。)教师追问,点拨:预设,如你找个孤岛生活,吃的怎么解决?所用工具哪里来?你摸石头的技能哪里来?层层追出结论:这些东西,技能、知识均来源于社会。幻灯出示:名人名言,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5.讲实验故事:印证:个人离开社会后果严重。用辨析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再通过老师层层追问,名人名言和一个现实实验,让学生明白个人离不开社会,从而学会亲近社会,突破难点。同时,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共描未来美好?学会奉献社会(20分钟)过渡:我们离不开社会,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我们与他人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关系。正如现在,你们和我就形成了一个关系?什么关系呢?你扮演设么角色?继续追问:你们彼此之间与形成什么关系呢?在家里边你和父母又形成什么关系?教师板书、点拨:师生关系—学生角色同学关系—同学角色亲子关系—儿女角色在社会中关系还有很多,我们扮演的角色也与很多,我们不一一例举,但大家可以发现两个结论:一是社会角色是谁赋予我们的?二是社会关系不同,意味着什么就不同?教师继续引导:拿学生角色来说,你认为你该做些什么?教师引导后明确,这就是责任,做好你自己该做的,这就叫担当,就叫奉献社会。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希不希望我们的未来生活更美还好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期许走进下一个环节“共描未来美好”活动:“共描未来美好”—现实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更是美好的。那么在你的脑海中,未来生活的某一方面会是什么样的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未来生活的某一场景。想像要合情合理哦。(规则:请大家按组讨论描未来的方式并描绘出来,可以是一句诗,或者一首歌或一段话等,时间4分钟,音乐停则讨论止,然后每组展示,展示时间不超过2分钟。)教师提炼引导:将学生呈现的美好,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四个要求上引导,并点出我们这些美好,综合在一起,我们把它称为“全面小康社会”,并点出2020年结束时我们将建成。通过步步引导,让学生在认知上明白社会赋予我们角色,不同关系有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有不同责任;然后用一个“共描未来”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合作、展示,让学生在心理上追求更美好的社会;老师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小康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到国家也在努力,从而引导、鼓励学生加入奉献社会行列。升华传承精神美好?学会热爱社会(5分钟)1.教师过渡:21世纪我与社会,什么最贵?奉献!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奉献社会的“大咖”,想不想认识?2.播放《时代最可爱的人——雷锋》3.启下:学习雷锋好榜样,奉献社会敢担当。但有人说,我们还小,应该让大人去亲近社会、奉献社会,这种观点对吗?请听下节课分解。教师通过认知上的引导,再以“雷锋”视频,从情感角度进一步深化,培养起学生热爱社会、亲近社会、奉献社会的品质,从而突出重点。板书(粉笔书写)教学反思与建议本框内容是“明理”的课程,是为下一框“导行”做准备的,教学处理上应该重在情感上力求达成共鸣,认知上力求达成统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理做好以下几点:理清教材逻辑线,即“社会滋养我们成长(我们要感恩它)——我们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亲近它)——社会赋予我们身份与责任(我们要奉献它)”,这样才好重新建构教材,设计教材。在认知上,为了讲清楚“社会对我们成长的滋养”“个人离不开社会”和“社会赋予我们身份与责任”三个问题,一定注重引导,注重循序渐进,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引导、点拨、提炼的功能。如此,讲理才能水到渠成。在情感上,我建议用社会生活的正面素材,如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等,而且要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政、贴近实际的,对青春期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极其重要。当然,学生也会发现负面的东西,老师不要回避,教学中要注重其生成性,要因势利导。如讲“社会美好促我成长”的内容时,如果学生提出,社会中有不少欺骗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反问、追问“他骗了你,你下次还上当吗?”点拨他社会有负面的东西,但它同样教会了你成长所需的品质,另一个侧面,我们引导他明白社会还不够好,所以需要我们亲近社会、奉献社会,从而培养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