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8陈太丘与友期行-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后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_______)
欣然(______)
奕女(______)
柳絮(_______)
尊君在不(_____)
友人惭(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下列有关《世说新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选自《方正》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是个聪明明理的孩子。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为人守时。
D.《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三、情景默写
6.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对友人有理有据回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7.填空。
(1)《世说新语》是__(朝代)__(作者)组织编写的一部___(体裁),主要记载__(朝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称对方的父亲为“尊君”“___”,尊称对方的母亲为“__”,谦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___”,与人初次见面说“__”,请人帮忙说“__”。
五、文言文阅读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下车引之
太丘舍去
元方入门不顾
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10.古今异义。
(1)引
(2)顾
(3)期
(4)去
(5)儿女
(6)委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人期行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
(4)尊君在不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4.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评价一下。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
16.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阅读《咏雪》,回答下面的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7.文中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主讲人对答案的优劣做评定了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19.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B.文中的“公”指的是谢安,他是东晋名士,曾任吏部尚书等职。
C.“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D.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她的才气来自于王羲之一家的家庭熏陶。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
(3)吾今死矣,子可去______
(4)不忍委去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3.在主旨方面,甲、乙两文分别侧重强调______和______的重要性。(分别选用两文中的一个字填空)
参考答案
1.fùxīnyìxùfǒucán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注意“不”是通假字,通“否”,要读通字的拼音。“惭”不要读成“jiàn”。
2.C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C项正确,其余各项改为:A.
撒盐∕空中∕差可拟;B.
白雪∕纷纷∕何所似;D.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B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把握。“尊君在不”的“不”通“否”。A项的“女”通“汝”;B项“罔”不是通假字;C项的“见”通“现”;D项的“说”通“悦”。
4.B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改为:“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子侄辈。
5.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咏雪》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故答案A表述错误。
6.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
对子骂父,
(4)友人惭,
下车引之。
(5)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则是无礼。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古代文章的背记与默写。试题为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本题中的“太傅、集、撒、差可拟、柳絮、惭”等字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古诗文,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的理解进行筛选,才可以正确地写出答案。
7.
南朝宋
刘义庆
志人小说集
汉末至东晋
令君
令堂
家父
久仰
劳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古汉语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8.家庭聚会
不久、一会儿
快速、急速
高兴地、愉快地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凭借
不再等候就走了
回头看
【解析】
【解答】文言词语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内集”:家庭聚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欣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以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10.(1)拉;引用
(2)回头看;照顾或顾客
(3)约定,动词;日期,名词(4)离去;前往
(5)对子侄一辈的统称;指儿子和女儿
(6)丢下,舍弃;委托
【解答】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单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要注意词义的转移,如“去”古义是“离去”或“跑”,而现在为“到、前往”之意。还要注意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如“儿女”古义指对子侄一辈的统称,而现在仅仅指儿子和女儿。注意区分。
11.(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儿女:泛指小辈。期:约定。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2.
(1)约定
(2)舍弃
(3)代词,指元方
(4)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3.(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14.元方:聪明、守信、明礼。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15.示例一:元方并非无礼。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元方苛求完美;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理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能表现出宽广的胸襟。
16.“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期”,约定;“委”,丢下,丢弃。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待:等待;君:您;去:离开。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分析,友人是一个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的人;结合“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元方是一个聪明、守信、明礼的孩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两方面皆可,需要自圆其说。认为过分的观点,可从友人已经知错道歉,应原谅的角度分析;对于不过分的观点,可从人应该讲诚信的角度分析作答。
16.本题考查学生对称呼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牢记敬辞和谦辞的使用语境。“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就像今天的
“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如:家母,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没有,只是“大笑乐”而已。
18.(1)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D
【解析】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即交代了短文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对于兄子和兄女的回答,通过“公大笑乐”可知谢太傅没有做出判定。
1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似,像。②重点词语: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D项有误,这是一个暗示,表明谢安欣赏道韫的才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0.
(1)相约同行。
(2)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离开
(4)舍弃
21.(1)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2)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地方)。”
2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3.


【解析】20.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委”:舍弃。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注意“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引”“相谓”“而”“入”等字词的翻译。
22.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3.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侧重强调的内容可分别提取“信”和“义”作为答案。
【点评】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二)译文: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