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宝典哲 学1、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的含义(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本义)(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P11-12)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5、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气、土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真正的哲学)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识是本原, 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注:学会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各种形态,并熟练掌握教材中的例子。6、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7、哲学的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实践性)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P25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P25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方法论】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3、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映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应用范围】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应用范围】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变。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⑴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错误倾向】】⑴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⑵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错误。【应用范围】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服从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各种工程的兴建; "三个代表"、科学的发展观等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坚持以此为指导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求真务实精神,既要求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与发展规律(求真),又要求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务实),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规律。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1)是什么 (2)为什么(3)怎么做 ①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要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要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应用范围】科学发展观来自于我国当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并对其有指导作用;投身实践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应用范围】说明科学的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联系的客观性P55【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⑴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应用范围】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发展循环经济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P56-57【原理】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57-58【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1)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应用范围】中央与对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对提高航天水平的作用,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国家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⑶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6、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用范围】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新词汇层出不穷;认清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水平还不高;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7、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应用范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的困难;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失败。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①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典型代表:“激变论”)。如拔苗助长、急于求成。②否认质变,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典型代表: “庸俗进化论”)。 如缺乏信心、优柔果断。【应用范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分阶段、有步骤(三步走)、循序渐进的进行;部分先富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对待我国党和国家中存在的腐败等问题,要防微杜渐,防止质变的发生;改革和建设要量力而行,考虑社会的承受度,坚持适度原则。9、内外因辩证关系(发展的原因)【原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应用范围】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10、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P73-74)【应用范围】我国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西部开发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部门、行业和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形式也应有所差别。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应用范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14、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应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⑵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主流;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应用范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16、辩证否定观【原理】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1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⑵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⑶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18、创新(P78-80)⑴原因(哲学依据)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⑵创新的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主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⑶意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9、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内容①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3)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⑴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用范围】随着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的八荣八耻、法制、民主、平等、科学、竞争、市场、环保等意识形成与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应用范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适时调整生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应用范围】国家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应用范围】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分析“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正确性;结合这一原理分析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二)人生观、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⑴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⑵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⑴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⑵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应用范围】理解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集体主义、正确的政绩观、科学人才观的标准及其作用。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正确对待网络。③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价值选择。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最高的价值观。⑤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2、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2)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主观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