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必备知识】1.识记真理的含义2.理解并区分真理的特征: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4.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真理的特征,并能够对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进行判断和辨别,坚持真理,懂得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做好标注,然后同学相互交流,矫正、补充、完善答案1.真理的含义?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3.怎样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讲授新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点评:(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两种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以客观评价标准来判断真理,因而是正确的;后者强调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是片面的,它错在把是否有用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却不一定是真理。(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只有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结论: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是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正确的认识--真理;不符合--错误的认识--谬误(2)谬误的含义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拓展延伸——意识、认识、真理及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3.真理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属于认识论4、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对某一科学领域所作的系统解释的知识体系,由系列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属于认识论。联系: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拓展延伸——“有用即真理”对吗1、真理固然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2、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有用、效用总是与特定的主体需要相联系,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会导致从根本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方法论意义(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有原则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2)对谬误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核心归纳——真理客观性与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总结: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要求】坚持真理,追求真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求】①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氣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多个省市、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好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小组的工作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点评:(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4)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追求真理过程)、(人类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客体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特别提醒] (1)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课堂小结】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是什么)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特征(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课堂练习】1、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A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都是有条件的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D.真理都是具体的2、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B??)①真理是无条件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③真理是具体的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B.认识因主体不同而具有主观随意性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D.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4、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C )A.真理总是相对而言的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