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必备知识】
1.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理解二者的关系。
2.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
3.知道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科学精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做好标注,
然后同学相互交流,矫正、补充、完善答案
1.认识本质(含义)?
2.认识的类型?二者关系?
3.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4.实践的基本特征?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如何理解?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讲授新课】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与实践
(1)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综合和加深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这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判定。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在认识的发展中,概念又是判断和推理的升华和结晶,既把判断和推理的内容凝聚为更具有为深刻内涵的概念。
(2)实践及其特征
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拓展延伸——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辨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思考:
(1)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总设计师一人之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技巧点拨】准确辨别实践的特点
把握材料所强调的内容的倾向性。
1、当强调构成实践的要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实践受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当强调实践离不开人的意识的指导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3、当强调实践要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社会性;
4、当强调实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历史性;
5、当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观念的存在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时,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辩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点评:
(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事物,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易错提示】澄清几个误区:
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理论示例】实践决定认识,常见的事例如:麦哲伦船队通过环球航行这一实践得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一认识(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途径);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测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动力);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动力);人们根据对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的认识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检验标准)。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堂小结】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和实践
1.认识的含义、类型
2.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3、实践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课堂练习】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B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为统筹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2020年5月5日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由此可见(
B
)
A.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具有能动性C.认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3.2020年1月15日,“人民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主要表明
(
D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最早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人们不知道病毒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因此没有有效防制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动物,人与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办法是把患者隔离,断传染源,控制疫情。上述材料主要体现的认识论有(
D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