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光源 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光源 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1.光源
苏教版
五年级上
认识光源
太阳
篝(ɡōu)火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认识光源
太阳
篝(ɡōu)火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月亮
玻璃幕墙
投影屏幕
认识光源
视频:各种光源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发光水母
白炽(chì)灯
极光
篝(ɡōu)火
萤火虫
荧光灯
发光二极管
煤油灯
灯笼鱼
点燃的蜡烛
给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萤火虫
极光
灯笼鱼
发光水母
油灯
白炽灯
篝火
荧光灯
发光二极管
点燃的蜡烛
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
认识光源
视频:各种光源
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
点燃的蜡烛
观察并记录蜡烛发光过程中的变化
思考是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注意实验安全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细钢丝
电池
带有夹子的导线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连接电路
观察并记录细钢丝的发光情况
思考和蜡烛发光的异同
及时断开电源
注意实验安全
夹住细钢丝两端
防止两个夹子触碰
5.
夹住金属柱连接电路
6.
移除夹子断开电路
3.
将导线固定在沙子中
4.
避免用手触碰
观察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太阳
白炽灯
篝火
萤火虫
荧光灯
煤油灯
发光二极管
点燃的蜡烛
比较蜡烛和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基础达标练习
给以下光源分类
太阳
雷电
白炽(chì)灯
发光水母
极光
篝(ɡōu)火
荧光灯
萤火虫
发光二极管
煤油灯
点燃的蜡烛
灯笼鱼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光源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与物体发光、反光、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
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
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源
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
2.生汇报:都会发光。
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着也会发光。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
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
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
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给予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光源会发光。通过与反光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光源还是会自己发光的。]
二、给光源分类
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
5.生汇报。
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在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光源,知道各种光源同中有异。通过分类活动,也传达给学生在研究庞杂大量物体时,分类往往可以是一个先遣步骤,它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逐步聚焦。如分类后,让学生聚焦于人造光源,通过排序活动,了解人造光源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分类后,聚焦于某一人造光源,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更多光源的特征,也就过度到下一环节。]
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我们曾经观察过正在发光的蜡烛,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吗?
2.今天这节课,请你们再来观察:1.
发光过程中,蜡烛有哪些变化?2.
思考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3.学生实验后汇报:(1)
蜡烛融化、变短(被消耗)(2)
消耗氧气
4.小结:看来蜡烛发光是需要消耗物质的。
5.师演示并讲解:老师这儿还有一根细钢丝,能想办法让它发光吗?如果给你几节电池和导线呢?这是我们曾经连过的电路,能给你灵感吗?
6.生猜测后实验。
7.演示并讨论:课前老师也做了实验,并且拍下了2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8.学生交流:电池越多,细钢丝越亮。
9.比较和蜡烛的发光的共同点。
10.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细钢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
11.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
12.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电能、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
13.小结:看来,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
[设计意图:聚焦2个人造光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四、课堂总结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
【板书设计】
1.光源
(1)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
(2)分类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3)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