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1、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东京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烟台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重庆未来"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协调发展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自然因素主要影响影响结果举例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高原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山区地表崎岖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汾河、渭河谷地气候气候适宜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气候恶劣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河流河运起止点人流、物流量大,货物集散、中转地,变更交通运输方式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规模较大赣州河流交汇处宜宾(岷)、重庆(嘉陵)、涪陵(乌)、武汉(汉)河口广州、上海运河两端塞得港&苏伊士巴拿马&科隆防卫半岛利用天然水域进行防卫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波士顿河曲处伯尔尼(阿勒)河心岛巴黎(塞纳)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社会经济因素举例社会经济因素举例交通驿道邯郸政治政治中心罗马、六大古都、合肥、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华盛顿公路、铁路石家庄、株洲、郑州、蚌埠、宝鸡水运扬州、济宁政策特区城市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瓦拉纳西军事锦州、酒泉、威海、山海关、虎门、横须贺、佐世保、朴茨茅斯旅游张家界、黄山市(屯溪)、牯岭科技筑波、班加罗尔、中关村、硅谷、剑桥矿产资源煤矿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阳泉、淮北、六盘水铁矿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贝洛奥里藏特油田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阿伯丁、休斯敦其他金属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镍)、白银(铜)、自贡(井盐)住宅城市波茨坦(柏林旁)疗养城市北戴河工业城市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边境城市满洲里、绥芬河、二连浩特、喀什、河口、丹东、图们、畹町、凭祥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现象出现阶段人口流向结果郊区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向郊区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城市向乡镇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再城市化后期复兴阶段郊区向城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四、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五、城市环境污染:污染类型污染源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影响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人口过度集中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综合整治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