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教师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由昔日的豪华壮观到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吧!二、探究新知(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正文内容,思考:为什么称这次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提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这次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提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正文第1段,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提示:经过:(1)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2)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3)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4.课件展示《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引导学生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提示:主要内容危害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丧失了内河航运权(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2.多媒体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并展示圆明园被焚毁后的照片。教师提问: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提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面对外来无理的要求,大声说“不”。3.教师讲述:正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条约》的内容吗?提示: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教师讲述: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教师提问: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提示: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的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2.课件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表,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教材第11页正文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学生讨论)《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增开天津为商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提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得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整堂课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所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探讨,步步引申。学生在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