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蜡烛的变化 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蜡烛的变化 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1.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上
蜡烛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品,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制作蜡烛

烛芯
蜡烛的构成
制作蜡烛
1、切碎蜡块,放入铁勺。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盖灭酒精灯,等待蜡油凝固。
步骤: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制作蜡烛
?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制作蜡烛时的每一点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切碎蜡块时
加热蜡屑时
蜡油倒入模具后
点燃蜡烛
?探究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
注意事项:小心烫伤,注意安全。
1、将小瓷勺放在火焰上方烧几秒钟,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3、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2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2、将干燥的1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几秒钟,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点燃蜡烛
?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蜡烛点燃后的每一点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1
小瓷勺接触火焰后
2
干燥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后(1号杯)
3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2号杯)
4
其他发现
注意安全
?特别提醒: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停止实验,马上记录。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火柴燃烧
盐溶解于水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烟花绽放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水的三态变化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铁水变成铁锭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物质的变化
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铁水变成铁锭
火柴燃烧
盐溶解于水
烟花绽放
水的三态变化
没有新物质
产生
有新物质
产生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请在自己家或家附近观察5分钟以上,记录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它们属于哪一类变化。
课后拓展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蜡烛的变化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
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
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6.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7.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相机板书:
蜡块

蜡油

蜡烛)
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4.交流发现。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烛芯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蜡烛变短: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汇报交流。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设计意图: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2)汇报交流。
(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

蜡油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
光、热
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
……
PAGE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表
一、仔细观察制作蜡烛时的每一点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切碎蜡块时
加热蜡屑时
蜡油倒入模具后
二、仔细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每一点变化,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
1
小瓷勺接触火焰后
2
干燥的烧杯(1号杯)罩在火焰上方后
3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2号杯)罩在火焰上方后
4
其他发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