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青城山高级中学 苏 勇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审美情趣。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了解常识 《雨霖铃》也作《雨淋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为词调,“帝幸蜀,初入峡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铃曲》以寄恨” 。主要写情人生死离别之曲,其调悲切。知人论“诗”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世称柳屯田。屡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作家,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2.欣赏配乐朗诵,想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初读&思考: 1、词的上阕一般以写景为主,请找出上阕中描写景物的词语,你能通过这些词语想到什么?寒蝉长亭骤雨萧索凄切落寞精读&讨论: 2、上阕有一处精妙的细节描写,请找出并说说妙在何处?请结合本期所学诗句进行赏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欲饮无绪,欲留不能。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 进一步刻画主人公难舍难分的形象,真是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分享、交流 3、作者心怀愁绪,为何写下如此阔大的景色?它们和作者的愁情有何联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人选取这三种典型事物来充分表现离别的愁绪。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浩淼,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这是一种“比”的写法,当然也是词人想像的,是虚写,因为词句开头有一“念”字。这里作者写景用了乐景写哀情,虚实相生的手法。分享、交流 4、 作者的感情是否和前面一致,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起他的愁绪? 除离别外,词人还悲叹自己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请同学们找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流传极广,影响极大,艺术价值极高。柳酒月赏意象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你什么联想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词人推想与恋人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分享、交流本词写景与抒情有什么特点?再读&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作业: 回顾生活中所经历的离别场面,选取你认为最感人的一幕,用300字左右的精美文字进行描述。《雨霖铃》教学点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基本理念”中也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 《雨霖铃》是高中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词七首》中的其中一首,它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是婉约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朵芬芳四溢的奇葩。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个文学素养。(2)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3)重点领会词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根据这些要求,所以设计出了以上教学设计,体现出了以下特色:1、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通过美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为此,我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诵读贯穿整个课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把整节课的诵读工作分为三步走,第一,先以自己的错误理解诵读全词,引导学生的评价,把握诵读诗词的重要性,第二,介绍诵读好一首诗词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有感情地诵读词作,在读中感悟,这一步做的比较成功;第三,分析词作具体内容和意境,让学生在具体掌握词作感情的情况下,诵读此词,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并配以音乐,从而让学生品味出词的音乐美。而且,把教师朗读、学生齐读、自读和反复读等多种方式结合,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鉴赏品味课文,而且也一改以往学生单调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诵情状,提高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力和文学综合素养。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多次设计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此种方式好处有三:(1)可以改变在诗词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2)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跟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针对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是诗词的典型代表作,诗词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诗人或词人,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诗词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言志”,这是自孔夫子以来,对诗的内涵的本质的认识。而“立象以尽意”,也是孔夫子有关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精辟见解。这都是中国历代诗家所遵循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诗词教学的出发点。教学一首诗词,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境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诗人流沙河用“珠胎暗体”比喻诗的形成。你看,海贝河蚌都有一个珍珠层,但不一定能育珠。只有产生了外部刺激(细沙人侵磨擦),海贝河蚌才会分泌胶液而育成珍珠。同样,生活和写作能力,是诗人的珍珠层,意念即是一种刺激,而这种意念所借意象便是胶液了,诗词由此成形。在教学诗词过程中,必须遵循诗词的这一特殊规律。因此,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把对《雨霖铃》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作为重点,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意象选择的不同,对意境分析的作用,以及对表达诗人感情的重要。4、“双促双发”与问题探源式两种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漠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教参的传声筒或翻版,而没有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等弊端,着眼于新世纪语文素质教育的教改发展方向,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促进促进语文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即“双促双发”,经过全国各地首批试验学校的试验,成效明显。而问题探源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即古老而有全新的教学方法,因而在新世纪教改中被赋予了深刻而鲜活的思想内涵,而成了新的教育模式的担纲者。它为各阶段各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原动力,是教师的桶水甚至是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条奔腾不息的创造力之河成为可能。基于此,我将问题探源法引入“双促双发”教改试验中。以期有“他山之石”的效果,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双促双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老师就词的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意境与技巧并重。如本节课中对于“千古俊句”的赏析和置换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而且教师也能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从根本上深入理解俊句之所以称为俊句的原因。总之,“双促双发”在促进师生双方在平等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况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模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本课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提出——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如果这节课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我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这节课后,学生们更热爱语文学习而不是厌恶语文学习,我就成功了另一半。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自知在《雨霖铃》的教学案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紧,教学任务重,跨度较大,课程密度较大。但我也相信,我一直在努力。大家的建议将是对我的鞭策,你们的肯定将是对我的鼓励,对一个渴望在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的青年教师来说,都上一笔巨大财富。 无论怎样,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想站稳三尺讲台,必须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大胆去想,细心去学,认真去做,一定能让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道路越走越宽阔! 《雨霖铃》剧本改编第一幕 [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镜头由远及近推移)柳永与恋人在长亭边面对着面,雨后初晴,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倒映在地上,亭旁几棵垂柳上秋蝉哀鸣着。(镜头切换)地上两人的倒影在泥泞的水洼中,随着一阵秋风吹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两人的倒影渐渐模糊……(镜头由荡起微波的水面渐进到帐内)帐内杯盘整齐,盘中的菜基本没有动,酒壶安静地摆在一旁。柳永的恋人夹了一筷菜给柳永,柳永接过,又放下,闷头喝了一口酒……[帐外]船夫喊道:“客官,时辰不早了,我们该走了。”(镜头切回到最初)柳永转头望向汴京,然后转过来握住恋人的手。(手部特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楚楚~”(柳永叫恋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三郎~”(楚楚叫柳永)楚楚紧握柳永双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柳永两眼微红,强忍泪水。(脸部各自特写)渐渐地,楚楚放开双手(慢镜头),掩面而泣。柳永上前一步,抱住。(特写)最终,柳永松开双手,朝船的方向走去。走了两三步,转身,深情回望。楚楚向前跨出一步,伸手做挽留状,随后放下手,望着柳永上船。(双眼红肿,含着泪光,深情状,眼部特写)(镜头转移)船行驶在烟波浩渺的江上,离汴京越来越远。柳永遥望楚地,然后回望汴京,最后画面逐渐模糊……第二幕 [船舱内]柳永醉卧在桌上,嘴里喃喃道:“楚楚……楚楚……”(桌面上横七竖八地摆着四五个酒壶,地上也躺着七八个酒壶以及一只酒杯)接着,柳永沉沉睡去……(镜头切换)黎明,船停靠在岸边,东方天际中倒挂着一勾残月。柳永摇摇晃晃地走下船。一阵秋风扫过,卷起地上的几片柳叶。(随着柳叶从地上到空中的不停翻滚,画面逐渐模糊,随后又逐渐清晰)[汴京郊外]柳永与楚楚牵手在踏春赏花,柳永意气风发,楚楚笑靥如花。四周游人如织,柳絮飞舞。(随着飞舞的柳絮,镜头再次切换)江边,柳永遥望北方。(全身特写)秋风吹过,柳永酒醒了一半。一只孤鹭掠过江面。柳永转身,向城中走去。(镜头逐渐淡去)[音乐]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看古往今来,有多少故事,能够讲到今天……《雨霖铃》教学设计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语文组 苏勇教学设计: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诵读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诗词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味诗作内容和风格。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学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点拨法。对词作中的相应问题,如名句品析等的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制作ppt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相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儿子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感受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感受词人情弦的脉动。(用富含感情的语言进行启发性谈话,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为品味意境,体验作品情感创设情景。)二、指导朗读教师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学习诗歌,注重诵读,体会不同风格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教师诵读(故意用豪放的口气来读)学生评价(积极发言,褒贬不一)教师介绍诵读的方法(感情基调)看标题明内容(屏幕显示)从词牌上来看,《雨霖铃》也作《雨淋铃》,唐玄宗是教坊大曲名,后为词调,“帝幸蜀,初入峡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铃曲》以寄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情人生死离别之曲,其调悲切。看作者明风格(由学生介绍)(屏幕显示)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屡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作家,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看注释明内容(参看课本注释①):从注释上看,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抒发了和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至此,我们确定此词的感情基调是悲戚低沉(板书)5、请一学生配乐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教给学生诗词鉴赏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三、赏析上片,进一步指导诵读 1、学生配乐齐读。 2、分析意境,体悟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屏幕显示):点明了时间、地点、季节特征,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着重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为全文定下悲戚低沉的感情基调,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教师示范读)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两人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读体会,然后回答。屏幕显示):这两句是实写不忍离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无绪”点明了情绪,面对美食美酒,食之无味,饮之不畅,此三处是高度压缩的精炼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更写出了两人的依依不舍。乘船人不忍离别,撑船人因雨停时晚不得不催。主观感情和客观现实的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极为悲切。所以这里要读的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教师示范读)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主人公难舍难分的形象,真是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也让我们想到了《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过后,黛玉来看时对黛玉的描述(点击屏幕显示):“此时黛玉虽不是号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所以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教师示范读)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心怀愁绪,为何写下如此阔大的景色?它们和作者的愁情有何关系?除离别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引起作者的愁绪?(学生讨论回答,毕,屏幕显示,教师总结):词人选取这三种典型事物来充分表现离别的愁绪。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浩淼,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这是一种“比”的写法,当然也是词人想像的,是虚写,因为词句开头有一“念”字。这里作者写景用了乐景写哀,虚实相生的手法(可结合之前所讲陆游诗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理解)。所以这里要读得豪壮一些。除离别外,词人还悲叹自己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可简单结合柳永的身世来说,尤其是科考的三次落第)3、分析完毕,请一男生朗读上片。(把诵读与赏析结合,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体会意境,更好地感知词作的离情别绪。)四、学生自由结合,讨论揣摩下片,并互相朗读评论。1、学生自荐朗读。2、播放多媒体录音配乐朗读,感受音乐美。(播放2遍,学生跟读)3、学生配乐齐读。(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自己揣摩情感,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交流的精神。)五、赏析名句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请同学们找出。(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合作讨论)2、学生回答,基本有两种观点:(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教师点明判断千古俊句的标准:流传极广,影响极大,艺术价值极高。4、教师分别赏析:(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击课件,屏幕显示)“伤离别”直接表现主题,词眼所在。“自古”,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典型感受,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是永恒的、普遍的情况,把一己离愁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高度,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但是,就名句的标准来看,此句仍不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句集中了最能触动人离愁的典型事物,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回答点击屏幕显示) 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 杨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 晓风:天还未亮,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让人难以忍受。 残月:月与团圆有关,残月即有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古时要赶远路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和这个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说的。(3)置换赏析“千古俊句”(比较赏析)(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柳永词作对意象的选择,了解意象选择与词作主题的密切关系。)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柳永,感受到词作中浓浓的离别之情,在典型意境的分析中,掌握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诵读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平时的学习中。七、1、欣赏《雨霖铃》课本剧表演。 2、学生齐背全词后结束本词的学习。八、布置作业1、背诵《雨霖铃》。2、阅读《读本》中的柳永的《望海潮》,感受其意境。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语文优质示范课《雨霖铃》_苏勇 00_00_05-.flv 公开课件.ppt 宋词朗诵:柳 永·《雨霖铃》 【曹灿朗诵】.flv 教学点评.doc 离别的秋天——孙露.mp4 课本剧.doc 配套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