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一《说“木叶”》精品公开示范课(说课+视频实录+评课+配套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学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公开课)高一《说“木叶”》精品公开示范课(说课+视频实录+评课+配套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学素材)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木叶”》评课稿
听课地点:成都市大弯中学高一年级宏志班
听课时间:2009年6月2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老师:郑治权老师
评课人:曾钦模老师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郑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巧妙地把课文理解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堂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为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研讨文本、观点理解、实践运用几个环节。
以下就郑老师所上《说“木叶”》一课的几个亮色进行简单点评:
第一、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的创设。教师首先在课前播放钢琴曲《秋》,并打出深秋树叶飘落的画面。这样就让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作好了情感上的准备,开始引发了他们对秋的思索与感悟;接着再以激情的语言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整堂课行文线索清晰:激情引入-读诗感悟-筛选比较-观点理解-实践运用。教师很好地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点,能找到合适的路径带领学生分析。整堂课问题由浅到深,由感悟到理论,由理论到运用,这样就符合了认知规律,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郑老师具备较高的课堂细节处理能力,这是本堂课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郑老师在这方面具有了优秀教师应有的素质,例如:在请三位同学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由同学选出最优秀者后,郑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请该同学再次朗诵,以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欲望。当该同学在谈对此句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时,老师也没有急于纠正,一句“该同学的理解有没有道理?我们学完文章后就能知晓。”从而保留了悬念。当听读完《登高》朗诵,郑老师没有忘记再次请那位同学再谈谈对该句诗歌的理解。可以说,像以上的细节处理,在整堂课中是无处不在的。
第四、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阅读思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注重课堂效率,联系分析高考现代文的方法即重视文本的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缩小了检索全文的范围,提高了阅读效率。例如在比较“木”与“树”的差异时,郑老师将二者的比较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学生根据比较点进入相关文段进行阅读,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点,并注意了阅读思维的点拨。
第五、郑老师所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是本堂课的又一亮点。在这个环节上,郑老师选取了三个常见意象——月、梅、柳,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诗歌暗示性理论分析三种意象的暗示性。如此,就做到了学与用相结合,体现了教学“一课一得”的思想,更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第六、“学生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去点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原则。最后以“热爱生活,热爱诗歌”作为结束,唤起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课堂的情景导入首尾呼应,整堂课一气呵成。
以上是针对郑教师的几个教学亮色来进行点评的,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我认为郑老师所上的《说“木叶”》一课不愧为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亮色很多,值得大家学习。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文《说“木叶”》教学方案设计
执教:成都市青白江中学 郑治权
课题名称 说“木叶”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
学习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3.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教学资源 辅助讲课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有关该课的音乐、朗诵、图片等
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导入课文 (目的:进入课堂氛围,唤起求知欲望。)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教学活动2:读诗、品诗 (目的: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1、请大家划出文中所有的诗句。2、读一读,议一议,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教学活动3:课文信息筛选、整合 (目的: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1、比一比 :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给人的暗示性2、找一找:“木叶” 两个艺术特征 3、观点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4、听读感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活动4:引申拓展 (目的:实践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它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月、柳、梅)
教学活动5: 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资料来源 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1张PPT)
执教:郑治权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什么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读一读
请大家划出文中所引用的诗句,
激情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一句?
感知一下
意象 时间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蕴 联想或情感

(落木) (木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比一比
我会理解
温馨提示
1、跳读勾划 2、筛选 3、整合
找一找
“木叶” 两个艺术特征
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我会理解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我会理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思乡
怀远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月的形态
月光(柔和)
离家在外
我会用
练习操作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元 王冕《白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山园小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高洁、坚贞、脱俗
与冰雪为伴
凌寒开放
最先开放
我会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离情别绪
柳枝形体
与“留”谐音
我会用
爱诗,
其实是在爱着,
我们的生活。
谢 谢 合 作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说“木叶”》说课稿
成都市青白江中学 郑治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说“木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说“木叶”》 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思路比较清晰,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特别是对语言的精妙之处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
(二)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三、说教法:
“头脑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标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实践反馈法——根据理论,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的导语是: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这个导语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意在使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唤起求知欲望。
(二)读诗、悟诗
本步骤设计了两个环节:
1、请大家划出文中所有的诗句,
2、读一读,议一议,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在本步骤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读后再品读感悟,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通过自读品味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目的是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细读悟理
结合学法指导,本步骤采用提问法和点拨法,指导学生读中悟理。设计了四个环节
1、比一比 :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给人的暗示性,
2、找一找:“木叶” 两个艺术特征
3、观点认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听读感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本步骤第一、二个环节采用“导读-自学-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研读悟学,在读中解惑悟理。并学会对重要信息圈点勾划,能初步养成现代文阅读的基本习惯。第三个环节采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认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并掌握诗歌语言暗示性分析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意在通过名家的朗诵以增强感染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对诗歌暗示性的理解。
(四)引申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暗示性,这时引入月、梅和柳三个意象。让学生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对三个意象作一点分析,说说三种意象各具有什么样的暗示性。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本步骤运用实践反馈法,设计目的:实践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五)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笔者也认为:只有学生能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真正收获的。为此,我采用了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继而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当然,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积累传统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板书设计
说“木叶”
木 树
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②隐藏特征
③启发人联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