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对水和纸、橡皮泥等物质的一些变化进行对比,本质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从而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形状、大小、体积、温度,以及状态改变如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化学变化,一般是指物质在分子层面的变化,一般涉及到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即生成新的物质。在本节课学习中并未提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主要以判断“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这种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变化进行初步判定。整个第一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观察了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可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对于水的感性认识不断向科学概念转化。但对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水蒸气、冰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等问题较难理解。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水和纸、橡皮泥等物质的一些变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一些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同时像水的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后也还是原来的物质。只有像纸张燃烧、物体腐烂、铁钉生锈这样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才不再是原来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谁来物质本身的组成却没有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从而做出判断,发展思维。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且能够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谁来物质本身的组成却没有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材料准备】橡皮泥、白纸、剪刀、火柴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身边的物质时刻发生变化,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哪些变化?教师提问: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今天请大家当一当机智的裁判?判断物质变化后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学生判断: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设计意图:以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为引入,进行角色创设。一方面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原始认知中,唤起对于物质改变的看法,为实验做好铺垫。实验:教师活动:提供材料,进行指导。学生活动:揉、切橡皮泥;折叠、裁剪纸张;观察纸张燃烧。并进行记录。设计意图:小组内通过实验,感受物质的变化,同时讨论后判断其变化后还是不是原来的物质,并记录。3.研讨教师活动:询问学生对于上述实验操作做出的判断,他们还是原来的物质吗?学生活动:探讨记录结果,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判断规律。教师提问:冰、水、水蒸气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寻找证据,判断三者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设计意图:基于对橡皮泥和纸的操作,找出判断“物质变化是否为原来的物质”的规律,提炼科学判断方法。同学能够利用规律,寻找证据论证冰、水、水蒸气是否为同一种物质,形成逻辑,进一步建立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4.总结及拓展教师活动:总结,物质变化后还是不是原来物质的一般规律。展示更多生活中的变化。学生活动:运用所学,判断变化前后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设计意图:拓展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分离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板书设计】【板书说明】无【学生记录单】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记录表:物质操作它们有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揉□是□不是切□是□不是纸折叠□是□不是裁剪□是□不是染色□是□不是点燃□是□不是水蒸发□是□不是结冰□是□不是【班级记录表设计】物质操作12345678橡皮泥揉切纸折叠裁剪染色点燃水蒸发结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