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将选用回形针、木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第5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起点、终点、测量时需要首尾相连,用不同学生的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等,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充满探究的兴趣,同时产生想要比较规范地描述物体长度的欲望。【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经历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产生进一步测量物体长度的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的数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标准物体来测量。【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所得出的结论2.提问:除了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长度呢?为了测量更加准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3.引导:应该选择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用来进行测量,这些用来测量的物体叫做标准单位,引出核心问题,用这些物品能否测量?该如何测量?)二、探索: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1.任务:用标准单位测量桌面长度、科学书本长度2.活动指导:(1)选择标准单位课件中出示回形针和树叶,请学生辨别;(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具有固定长度物体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时的操作要求明确起点和终点、首尾连接;标准单位沿着被测量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设计意图:一步一步深化测量时的操作重要性,只有熟练地掌握测量方法,才能用让学具有固定长度物体的标准单位测出准确的结果)(3)读数指导可以采用“6块多一点”、“6根多一点”、“2根半”等方法来表述要求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以确保读数的正确(设计意图:学会测量后能准确读数也是科学学习中必备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些标准单位不是刚好能把被测物测完,所以以一步一步带着读数对于学生学会计数尤为重要)(4)记录单的填写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整理材料(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巩固学习的测量方法和计数方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小组交流(1)研讨1: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一样吗?一样或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一样或近乎一样:采用了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种物体、测量误差、读数出错等,如果是因为读数出错,建议重新测量并读数)(2)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2.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达成共识:对于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也可能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归还小组材料(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同时这能让学生学生总结“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能让学生思考的同时用语言表达和汇报,归纳和提炼科学词汇。)四、拓展:让长度测量更准确(预设5分钟)1.思考:如何可以让长度测量更准确2.学生回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