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奇的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让学生横向考察一种材料的改造而导致其性能的变化,体会材料经过加工和改造,可以表现出原本没有的性能。教师组织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本课教材围绕“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活动,活动1是通过叠一叠进行对比普通纸和瓦楞纸,观察侧面的变化和表面的变化;活动2是通过对比放置重物、触摸热水杯,观察并发现瓦楞纸具有的特殊性能。瓦楞纸对比普通纸除了外观的变化,性能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能承重、防滑防烫等。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性能的变化,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全面,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做了什么使纸具有这些本领?“加工改造后,它还是纸吗?”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纸经过加工改造后仍然是纸,但是性能会发生改变,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拓展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学情分析】基于前面的科学学习和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物体特征和材料性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对纸的性能缺乏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因此,本课安排了对纸的简单改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纸折叠成瓦楞状,然后体验改造后的纸在弹性与缓冲、承载力、隔热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将科学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以改变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让学生经历在纸上刷食用油以增加纸的防水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木块、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记录单等。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课件、板书卡片1套等。【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聚焦(一)观察纸的特征教师提问: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预设:白色、很轻、薄薄的等。(二)交流纸的用途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三)激发改造纸的思考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材料功能的增加前提是材料性能的改变和优化;为接下来引领学生对这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改变它的性能做好铺垫。二、探索(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预设:折叠、卷起、揉图……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汉堡的包装盒,套在咖啡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学会关注纸的特点及性能。强化折叠的方法实际上是为制作瓦楞纸做准备。(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1.示范折纸引领学生操作(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2)学生折纸。设计意图:折叠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2.对比观察中发现新特征(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原来纸的侧边是一条线,现在变成锯齿状了)。教师组织学生画出折叠前后纸的侧边形状(板书)(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说一说、画一画的方式标书瓦楞状纸的特点,丰富学生对瓦楞状纸形状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活动中仔细观察、详细描述做示范;通过。3.对比实验发现新功能。教师提问: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1)观察任务(播放微课)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木块、订书机)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摸一摸:准备2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设计意图:以任务为抓手,以微课视频为依托,巧用“工具”帮助学生明确开展实验的方法,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普通纸折叠成瓦楞纸后承载弹性、承载重物等都发生了变化。(2)明确要求边做边完成记录单,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注意事项:●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与同学交流要轻声。●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3)实验并完成班级汇总表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完成班级汇总表。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领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对实验活动的正确认识,为有效观察做铺垫,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观察。借用班级汇总表呈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用可见的方式让学生在汇报时有抓手。三、研讨(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1.出示班级汇总表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2.学生汇报交流提升学生先汇报班级汇总表的结果,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整合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构建对瓦楞纸的特点和性能发生的变化的认识,感悟对材料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它的性能。(二)瓦楞纸的实际应用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教师: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播放PPT、纸箱侧边特写镜头)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2.学生观察并上台交流自己的发现。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4.引领拓展。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哪些地方?预设:在杯垫、杯套制作中(PPT出示图片)。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的物品具有的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四、拓展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视频)?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拓展性科学实践任务,引领学生思考和实践多样化的改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与应用。这样将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丰富学生对纸这一材料的认识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兴趣。【板书设计】神奇的纸(普通纸瓦楞状纸形状改变)(看侧面)(按表面)不能弹回来能弹回来(放重物一摸)不能支撑物体能支撑物体(摸热水一摸)不能隔热能隔热《神奇的纸》记录单班级:姓名:学号:月日1.比(bǐ)一(yī)比(bǐ),根(gēn)据(jù)你(nǐ)的(de)发(fā)现(xiàn)在(zài)□里(lǐ)画(huà)“√”。观(ɡuān)察(chá)方(fānɡ)法(fǎ)普(pǔ)通(tōng)纸(zhǐ)瓦(wǎ)楞(leng)纸(zhǐ)看一看(画形状)按(àn)一(yī)按(àn)□能(néng)弹(dàn)回(huí)□不(bù)能(néng)弹(dàn)回(huí)□能(néng)弹(dàn)回(huí)□不(bù)能(néng)弹(dàn)回(huí)放(fàng)一(yī)放(fàng)木(mù)块(kuài)□能(néng)支(zhī)撑(chēng)□不(bù)能(néng)支(zhī)撑(chēng)□能(néng)支(zhī)撑(chēng)□不(bù)能(néng)支(zhī)撑(chēng)订(dìng)书(shū)机(jī)□能(néng)支(zhī)撑(chēng)□不(bù)能(néng)支(zhī)撑(chēng)□能(néng)支(zhī)撑(chēng)□不(bù)能(néng)支(zhī)撑(chēng)摸(mō)一(yī)摸(mō)□烫(tang)□不(bù)太(tài)烫(tang)□烫(tang)□不(bù)太(tài)烫(ta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