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了解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道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教材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十年颠沛流离,忍辱负重,激扬三民五权,推翻千年帝制;四十载奔走呐喊,运筹帷幄,领导七省十义,开启万年共和。这是对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有关的历史。二、探究新知(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人物扫描”,说说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学生讨论:从“医人”到“医国”。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求学生活的经历。2.材料展示: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教师讲述: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深知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不通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提示:时间革命活动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895年10月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教师提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当时国内的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提示:(1)出现了许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2)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等。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时间1905年8月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刊物《民报》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影响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各有什么内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对应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思想内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地位前提核心发展补充 4.教师提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相比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提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教师总结: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弃医从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面对腐败不堪的清政府,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将来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树立为民族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进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