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 我与社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能力目标: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教学重点: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展现小明的一天”的图片:思考: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过渡: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与社会》,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感受社会生活1.展示图片: 思考:(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1)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2)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2.阅读教材P3~4“探究与分享”。思考: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提示:示例:暑假里,我通过参加夏令营活动,提高了自立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通过参加“保护绿色家园”“社会公益宣传”等活动,学会了如何交往、如何做人,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使自身的价值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得到实现。教师总结: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探究二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展示图片:社会关系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2.多媒体出示教材P5“探究与分享”。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思考:(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提示:(1)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坐标中,以不同的人为参照,我们自然就拥有了不同的身份。(2)示例:向未曾谋面的亲戚介绍自己:表叔(表婶),您好!我是您的侄子小明,是某某的儿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叔叔(阿姨),您好!我爸是某某,我是他的儿子小明。向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叔叔(阿姨),您好!我是某某的同班同学,我叫小明。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老师,您好!我是八年级(1)班学生小明。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3.阅读教材P6“拓展空间”。思考:(1)在社会中,我们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试着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2)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3)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示:(1)根据自身实际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2)出生后,由于血缘关系,我们同父母产生了联系;上学后,由于业缘关系,我们与老师、同学产生了联系;由于地缘关系(地域上的邻近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我们还会与同乡、邻居以及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产生联系。(3)父母给予我生命,哺育我成长,让我尽享家的温暖和幸福;老师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同学让我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公交车司机为我出行提供了方便;银行职员认真工作、热情服务,方便了我的生活;等等。(4)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了开放的课堂,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