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word版)

资源简介

《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网络
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和稳定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
饱和溶液
是否能继续溶解溶质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分类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溶液
含溶质的多少
稀溶液
概念: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质量
固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
溶解度
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表示方法
气体溶解度:一定温度、一定压强、1体积水达饱和状态溶解的气体体积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
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
结晶
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
二、易错辨析
1.对溶液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①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通常情况下的液体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水是液体,也是均一、稳定的,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因此,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②溶液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
③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在溶液中,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却不一定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故体积一般不具有有加和关系。如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是20
mL,而是小于20
mL。
④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
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硫酸铜是固体,稀硫酸中溶质硫酸是液体,稀盐酸中溶质氯化氢是气体等。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溶剂不一定就是水。如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消毒杀菌的碘酒,其溶剂是酒精,而不是水。除酒精外,汽油、氯仿等都可以作溶剂。
⑤一种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只有一种。
根据溶液的组成可知,在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但溶剂却只有一种。也就是说,一种溶剂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这些溶质之间、溶质与溶剂之间彼此都不发生化学反应。如夏季家庭自制饮料时,常将白糖、醋、食盐、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等同时溶解在水中,所形成的溶液中就包含几种溶质。
2.用汽油洗去油脂是乳化作用。
油脂虽不易溶于水,但却易溶于汽油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用汽油洗去油脂是油脂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被除掉。乳化作用是为了能使乳浊液稳定而加入的物质所起的作用。因此,用汽油洗去油脂不是乳化作用。
3.降温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其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变为饱和溶液,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其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因此,降温不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同理,升温也不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4.将10
g某物质放入9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不一定。如果10
g该物质完全溶解在90
g水中,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10%;如果10
g该物质不能完全溶解在90
g水中,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小于10%;如果该物质能与水反应生产新的物质,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可能大于10%。
三、强化技能
1.读图能力——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其对应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不同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相应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②“线”: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同一坐标图中,“线”的“陡”或“平缓”还表示了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程度。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找与比较:查找某一温度下指定溶质的溶解度,比较不同温度或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
②分析与判断:判断一定质量的溶质与溶剂混合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或溶液的质量;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选择结晶的方法,选择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判断溶液变化过程中溶液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2.计算能力——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1)直接计算,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
(2)溶液的稀释计算:抓住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计算依据为: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所加溶剂的质量)×稀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①确定溶质并计算溶质的质量。注意溶液的溶质反应前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应和反应生成的一起计算。
②计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加一减”法,即将反应前加入的所有物质的质量求和,再减去反应后不是溶液的物质(气体及沉淀)的质量。
3.实验能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2)仪器:药匙、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细口瓶。
(3)误差来源
①计算误差。
②仪器误差:仪器选择不当,天平砝码缺角或有锈迹,溶解所用烧杯内有水,玻璃棒不干燥等。
③操作误差:称量固体时,没有调零,不按左物右码的原则,量筒读数时仰视或俯视读数,称量的固体倒入烧杯时有洒出现象,量筒内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溅出现象等。
④试剂误差:如固体不纯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