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战国铜壶战国时期宴乐铜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壶。它与别的青铜器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装饰纹样是一幅装饰画,把它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壶说起。新课导入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左边和中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为什么叫“弋射”?因为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这是一幅反映战国时代各个方面内容的作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习目标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礼崩乐坏“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霸”1.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一)社会背景: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田氏代齐读图学史2.赵韩魏三家分晋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赵魏韩晋天子诸侯卿大夫权力下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难点解析这些变化反映出战国怎样的权力特点?(二)战国七雄燕齐楚秦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韩赵魏汉水江水河水淮水渭水渤海东海战国七雄形势图周王城封国都邑临淄郢咸阳蓟大梁郑洛阳1234567练一练国名都城齐临淄(今山东淄博)楚郢(今湖北荆州)燕蓟(今北京)韩郑(今河南新郑)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咸阳(今陕西咸阳)战国七雄简表材料研读: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诸侯并立七雄一雄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三)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社会特点战国风云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2.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合纵齐楚燕韩赵魏秦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苏秦——合纵主张的代表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社会特点3.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四)战国三次经典战役与战争特点战役交战双方军事策略结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减灶计长平之战离间计战争特点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国铜壶壶身有水陆攻战图耗时3年兵力百万计孙膑/庞涓齐魏孙膑/庞涓齐魏“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齐胜魏败魏削弱,齐强大秦国大胜,加速统一进程秦赵《大秦帝国》最经典一战:且看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如何围剿四十万赵军资料链接兼并战争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交战双方:统帅:廉颇赵括战况:秦反间计成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赵括前261年秦攻赵。廉颇拒不出战。“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战国策》秦国一国独大纸上谈兵——以消灭各国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时期代表战役战争规模时代特征春秋战国争霸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城濮之战兼并几十万大军,时间长,规模大,死伤多长平之战思考探究战国时期齐国车马坑遗址(山东淄博齐国故城发掘)战国时期齐国历史博物馆(在山东淄博齐国故城)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坑(湖北九连墩)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坑(湖北九连墩)材料解析材料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材料2: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而鲁国最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缴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力求私有土地的合法化,掌握国家政权。新兴地主阶级有何需求?变法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法家思想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难点解析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力是双脚,那鞋子就是生产关系。脚决定鞋子的大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脚大鞋小,脚小鞋大都不行。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必须相适应。租种土地封建地主农民封建的剥削方式变法到底是要改变什么?变法本质上改变的是生产关系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一)背景:1.经济:为适应先进生产力(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发展封建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新的政治秩序。——改革的政治原因3.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改革的直接动力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秦孝公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变法(二)目的:(三)内容1: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基层管理,加强专制统治改革内容合法化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上述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建立县制内容作用西周:分封制秦国:建立县制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经济军事(三)内容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发展封建经济,国富方便税收和交换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兵强;触动旧贵族利益商鞅铜方量内容作用重点解析何为“废井田,开阡陌”?说明了什么?“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和相应的纵横道路,纵称阡,横为陌。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去掉,即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起土地私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四)意义:思考探究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秦孝公的鼎立支持(客观原因);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徙木立信封建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合法建立县制地主阶级参政国富兵强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地主农民士兵贵族动脑筋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历史剧表演】角色扮演《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知能拓展】商鞅变化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议一议成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各国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如今被誉为“天府”的四川成都平原,古时也曾饱受水患之苦:从川西北雪山中发源的岷江,经过上游的高山深谷,汇成急流,冲向成都平原。它曾一次次溃决堤岸、泛滥成灾。“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2.修建4.功能3.构成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防洪、灌溉、水运等。5.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阅读课文,对下列知识点进行自我归纳:(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结构、功效、作用)成都附近泯江上1.地点自主学习李冰石像鱼嘴分水堤坝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飞沙堰滚水坝分洪排沙宝瓶口出水口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内江灌溉外江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课堂小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秦国完成统一随堂训练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C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A.李冰B.商鞅C.秦始皇D.李春A3.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A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个壶说起。战国时期宴乐铜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壶。它与别的青铜器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装饰纹样是一幅装饰画,把它展开,就是一幅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作品。第一层所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那个时候,养蚕业已经发展起来,这里表现的是采桑,也就是采摘桑叶。左边和中间表现的是射箭,在当时是娱乐抑或是一种练习。第二层内容左边是弋射,也就是打猎。为什么叫“弋射”?因为那时候打猎箭上面都是带绳子的,一箭射出去打中了猎物就可以用绳子把猎物拖回来。上面飞着鸟,湖里游着鱼。右边是宫廷生活,跳舞、奏乐,等等。第三层是征战,表现的是战争场面。在春秋战国时代,征战是十分频繁的。左边是水战,一对船互相攻打;右边是陆战,爬梯子攻城,上面一排均为守城的将士。这是一幅反映战国时代各个方面内容的作品。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社会背景:经过春秋300年纷争,大部分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彻底崩溃。“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选自《孟子·公孙丑上》2.赵韩魏三家分晋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3.战国七雄简表4.材料研读: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5.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6.战国三次经典战役与战争特点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6.长勺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7.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8.考古发现战国时期齐国车马坑遗址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坑(湖北九连墩)(山东淄博齐国故城发掘)9.材料解析材料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材料2: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而鲁国最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缴税,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出现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出现新兴地主阶级有何需求?力求私有土地的合法化,掌握国家政权。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1.人物介绍商鞅图、秦孝公与商鞅图请同学们根据展示的图片和课本内容来完成下面的历史小档案吧。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2.变法到底是要改变什么?变法本质上改变的是生产关系,旧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确立。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必须相适应。3.背景:经济:为适应先进生产力(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发展封建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新的政治秩序。——改革的政治原因军事: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改革的直接动力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4.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5.何为“废井田,开阡陌”?说明了什么?“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和相应的纵横道路,纵称阡,横为陌。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去掉,即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起土地私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6.商鞅变法的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7.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秦孝公的鼎立支持(客观原因);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8.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各国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阅读课文,对下列知识点进行自我归纳:(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结构、功效、作用)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2.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视频资料)3.合作探究:“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和伯禹分别指谁??李太守和禹分别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们共同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李太守指李冰,伯禹指大禹;大禹生活在原始社会后期,李冰生活在战国时期;他们共同的历史功绩是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三、课堂总结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全新时代即将来临。全新时代的开始就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四、随堂练习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C)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D.建立县制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A)A.李冰B.商鞅C.秦始皇D.李春3.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二、自主预习1.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等都发生在战国时期。3.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势力增强。4.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5.公元前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三、合作探究1.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四、随堂演练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A.韩赵魏B.郑松楚C.韩赵燕D.秦齐楚2.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的是()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B.重农抑商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6.2012年春,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宁夏等多个省市再次发生持续重大干旱,凸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齐、楚、燕、韩、赵、魏、秦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新兴地主阶级4.3565.256三、合作探究1.(1)特点:①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强者通过召集会盟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齐桓公称霸就是典型代表。②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性尽显。(2)影响:①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②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如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战争。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2.商鞅的变法成功了:(1)衡量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2)由于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最终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3)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四、随堂演练1.A2.C3.A4.D5.A6.B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2016年湖南郴州)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齐、秦、楚D.燕、齐、楚、秦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的方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答案:D解析:可采取“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进行记忆。2.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考查点:本题考查东周时期,周室式微,诸侯国不听天子令,征战不断。答案:C解析:西周分封时诸侯国众多,后来只剩实力雄厚的七国,所以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纡尊降贵出席诸侯国的称霸会议,说明天子权力越来越小。3.(2015年山东日照)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以下典故与这一战役有关的是A.退避三舍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风声鹤唳考查点:本题考查相关历史事件的典故和成语。答案:B解析:A是楚晋城濮之战的典故,C是越王勾践的典故,D是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的典故。B长平之战中空有满腹兵术的赵括只会依书直说,不懂根据情况变通,导致战败。4.(2015年湖南邵阳)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之法”不包括A.颁布均田令B.奖励耕战C.承认土地私有D.推行县制考查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答案:A解析: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5.(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考查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的具体影响。答案:D解析:建立县制对中国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此后历朝历代基本沿用此模式。6.(2016年山东青岛)《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考查点: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能力,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答案:D解析:A、C是表象,是史实,且C“顺应民心”表述错误;B表述错误,商鞅变法是顺应潮流的;D才是论断。7.(2016年湖南永州)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考查点:本题考查单元主题知识和时代特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B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抗争暴秦;C是东汉末年事件;D是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事件。8.(2014年青海西宁)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A.李冰B.李世民C.李春D.李纲考查点:本题考查李冰的历史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插秧”“蜀人”“李王”等词语可以得出。9.(2016年江苏无锡)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下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A.防洪排水B.水运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考查点:本题考查都江堰在水利方面的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得知“防洪灌溉”最符合图意。二、材料题10.(2014年甘肃兰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请回答:(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答案:(1)秦国;(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商鞅变法能使国家强大,为什么会遭到旧贵族的反对?(3)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车裂而亡,但他制定的新法却继续推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问题: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特权。(3)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当,执行坚决;取信于民,令行禁止;商鞅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争、勇于改革、行事果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秦帝国》最经典一战:且看战神白起长平之战如何围剿四十万赵军.mp4 「成语故事」一分钟了解纸上谈兵.mp4 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微课下.mp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上 微课.mp4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长平之战.mp4 战国七雄.mp4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x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及同步试题.doc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doc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