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教案)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键能力:
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树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划清界限。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3.公共参与:以实践为舞台,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中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令人目不暇接,了解这些词的意思、用法,几乎成了网上冲浪的必修课。“逆行者”指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者;“逆袭”展现扭转局势、转败为胜的韧性;在表现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的视频里,网友们“超燃”“太燃了”的点评不断刷屏……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社会变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条件;语言的不断更迭,也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根植于网络土壤的表达方式成为流行语。比如,根据电影《流浪地球》中反复出现的行车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网友效仿出“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等各种表达,应用于不同的语境当中,增加了语言交流的亲和度和接受度。
为什么会不断出现热词?这些热词的背后是什么呢?又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呢?
新课讲授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探究一: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点拨:(1)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脑,形成了语言和惫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亲,形成了社会关亲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材料一:
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探究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去。即便像费尔巴哈这样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点拨: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惫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探究三:古希腊晢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
费尔巴哈曾对各国信仰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发现了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恩格斯说:“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拨: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赦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人的这些念头、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虛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接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存在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探究四:2021年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赋子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强大基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这既是对过去一年中国人民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深情寄望。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百年不通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一系列“惊天逆转”和“难以想象”,无不浸润着“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的奉献精神,焕发着“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变新洲”的开拓豪情,闪耀着“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勤劳品质,无不刻写下擒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鲜明印记。
为什么要弘扬“三牛精神”?
点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2020年以及对2021年以后展望,賦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新时代内涵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牛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用高昂的奋斗精神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有利于形成崇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氛围,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向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的重要精神动力。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要求。
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劳动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了解了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能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和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七、板书设计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方法论要求
八、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