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增强对社会化的认识;热爱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能力目标:提高对个人成长的认知能力,主动投身社会,自觉亲近社会。知识目标:知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要求或做法。教学重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做法。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思考: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提示:都是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教师过渡:图片中的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在社会中成长》。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展示材料: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一只大狼后发现了两个“狼孩”,取名卡玛拉和阿玛拉。阿玛拉不到2岁就死了。8岁的卡玛拉生活习性与狼一样,不会讲话,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经过7年的教育,才学会45个词,勉强地学会几句话。可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却不幸去世。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材料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2.展示图片:,图1 ,图2 ,图3 ,图4思考:(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提示:(1)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2)有利于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3.展示图片: 思考:(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得哪些东西。(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提示:(1)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得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等。(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教师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探究二 养成亲社会行为1.展示材料: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支月英几十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思考:(1)分析山村教师支月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支月英老师的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学生讨论回答。提示:(1)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总结: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互相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近社会的表现,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2.展示图片:思考:结合图片和自己参与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在教学上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