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即将启用的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体例全面而“纲要”地呈现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脉络,然而课时容量大大增加与课时缺乏的矛盾非常突出。该如何打通有限课时与无限知识点之间的鸿沟?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教学的原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而达成目的的有效方法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尤其需要教师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对历史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只有怀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畏,才能有民族的认同。二、基于单元学习下的课时内容及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和存在的局限性。整个单元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两个重点:1.列强是入侵者,对中国权益的不断侵犯和夺取,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所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嬗变主要是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的。2.列强是先进工业文明的传入者,近代社会各阶级的抗争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因应而为,也是晚清中国自我转型道路的探索。列强侵华、抗争、挽救危机等关键性历史事件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学习。因此,不同于其它单元一般以通史中的专题来设置课时,本单元三个课时以危机的不同程度及自我转型的层层递进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的每一课时都需要把握以上的两个学习重点。本课学习以戊戌变法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主要学习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能够从19世纪世界民主化、工业化的历史潮流中认识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及其对晚清中国自我转型的重要意义。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理解和平“变政”的失败是历史进程、社会现实和阶级局限等多种原因造成的。3.感受前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认识到近代中国转型接力跑是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其中每一个阶段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4.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需要新的阶级结构和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中国的转型。懂得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开拓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三、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方法初中教材体例以通史中的专题为主,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侵华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相关史实已处于了解层面,但唯物史观指导下历史贯通感需要在高中阶段加强。同时,高一学生求知欲强,历史思维正在形成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辩证思维不足,思维比较僵化。所以,在单元学习主题框架下,把握阶段性关键事件,以递进式问题引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来把握这一时段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认识晚清中国自我转型的总体趋势。具体方法如下:1.主题引领单元学习——晚清中国的“危”与“机”通过单元主题搭建历史学习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晚清中国的“危”是外患和内忧交织的结果,而在“危”刺激下的各阶级的因应方案正是晚清中国转型的“机”。“危”从何来?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以自己的意志在改造世界,走进中国!“机”向何去?这是近代中国在世界潮流中改变自己,走向世界!2.关键词确定教学立意——“危局”中的“变政”把握19世纪末晚清中国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甲午战败及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让中国面临着更加冷酷的存亡“危局”,以强敌为师的戊戌变法既是救亡的时代诉求,也是自我转型的深入。3.“历史三问”激活思辨——前人已经做了什么??今人应该做什么?后人可以做什么?理解洋务运动的“变器”开启转型接力跑第一棒——科技现代化,戊戌变法的“变政”接过的政治现代化第二棒,呼应着世界民主化、工业化的潮流。和平“变政”的失败让传统政府的守旧与顽固暴露无遗。和平“变政”失败加深了危机,于是武力“变政”——辛亥革命顺势而来。4、历史细节返回历史现场——谭嗣同拒逃求死叶小兵教授说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涉及到历史观、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定位、人物的具体材料、如何正确解释人物的言行,以及从中获得的教益。”因此,历史人物在历史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5、学术情境深化思维——何为“爱国”?以学术情境来制造认知冲突,深化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变政”保国的亟呼片段1.出示教材P122页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设问(1):材料中出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表达?1875年是光绪元年,康有为曾多次上皇帝书,最早是在光绪十四年,请问是公元几年?从材料中推断康有为的上书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为什么?【意图】注意史料中关于时间的常见表达方式:天干地支纪年、皇帝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能够初步推算历史上的关键年份。片段2.茅海建对“公车上书”的考证1895年4月,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联合18省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史称“公车上书”。对此历史事件,茅海建进行了考证。设问(2):康梁的“公车上书”上达皇帝手中了吗?判断依据是什么?茅海建对“公车上书”有何认识?判断依据是什么?你更认可哪种说法?为什么?(孤证不立)设问(3):但史学界还是认为这次流产的康梁“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什么?(知识分子的觉醒)18省举人是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的上书更多的是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这一行动打破了明清以来“士人不得干政”的传统。这是知识分子的自觉觉醒,20世纪延绵不断且威力巨大的学生运动,可以说由此而发端。【意图】了解关于“公车上书”的史学研究,培养历史学习的史料实证意识。环节二:“政变”保清的反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变法开始。三个月后形势却急转直下,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追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啼血菜市口。????片段1.呈现图片——戊戌六君子、谭嗣同面对反动势力的追捕,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依现在的说法是高干子弟,完全有条件脱身逃离,可他拒绝逃走,一心求死。设问(1):如果你是谭嗣同,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为何顺应时代诉求的变法会迅速失败?【意图】营造情感氛围,制造认知冲突,感受戊戌六君子流血的价值。片段2.课本118页“历史纵横”和1898年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的部分材料???设问(2):康有为是这场改革运动的理论家,早在1895年前康有为已经完成了变法的理论奠基,将孔子树为改革家。他这样做的意图何在?主张改良的传统知识分子熟读四书五经,他们希望能通过孔子来为变法事业提供历史依据,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虽然带上了保守的烙印,但也符合传统知识分子的认知能力。设问(3):变政应该做什么?康有为于1898年写成《日本变政考》,分析了日本变政能成功地原因。这是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保持的理性。痛定思痛后的改良派痛心亟呼——以强敌为师!康有为建议设立“制度局”,来设计如何更改全部旧法与官制。这一“全变”划开了与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康有为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作风,很合急于求成的年轻皇帝的需要。有了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支持,何愁大事不成!于是,变政从理论付诸于实践。片段3.百日维新的相关材料和荣禄关于变法的言论设问(4):你能从中看出变法蕴藏着哪些失败的隐患吗?长达15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转型史,然而那时的光绪帝和维新派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变之于弹指之间,必然失败。【意图】创设史料情境,从世界民主化潮流角度分析维新派变政主张的进步性;从中国现实国情分析变政失败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温情之敬意,理解之同情”的家国情怀。过渡:变政保国的行动没能抵御政变保清的反动,然而,六君子的血再次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反动。在近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变法失败固然是件惨事,而真正可悲可叹,乃至惨不忍言的,却是守旧和排外的思潮压倒性地反扑,直接酿成了那桩几乎引起中国“瓜分”之祸的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乱,史称“庚子之祸”。环节三:反动加剧危局——庚子之祸、政治分裂、《辛丑条约》片段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庚子之祸设问(1):仔细观察地图,义和团最早只是自发兴起于山东等地的反洋教斗争,后来为何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并迅速进入到清廷的统治中心——直隶?列强迫使慈禧退位的谣言让慈禧恨洋的感性战胜了怕洋的理性,苦于“攘外”无门,于是以“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竟然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病急乱投医的清政府想要“招安”义和团,为大清王朝“保天下”,这无疑是在抱薪救火。义和团逢洋必杀、逢杆必拔,京城一片混乱。民粹主义一旦被鼓动,就会难以控制,事实上清廷确实已无法控制义和团。列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想趁机瓜分了中国,北京城成为了人间屠宰场。一诏战天下,慈禧老太后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最勇敢的女人了。一人的爱恨招致八国联军,置国家民族于万劫不复的绝境。历史发展的长河,为一点渺小的个人情绪而改变方向,是史不绝书呢!片段2.东南互保形势图——政治分裂当北中国成一片屠场时,东南的督抚却并不与朝廷站在同一战线,他们深知义和团那套落后的办法绝不可能灭洋。于是,他们违抗圣旨,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协议,互不侵犯,保持了中国东南各省在这场“战争”中的中立,史称“东南互保”。东南避免了列强的炮火,然而大清帝国统治集团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分裂。片段3.《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制度的确立战败的结果和任何一次战争一样,除了乞和外,别无他途。设问(2):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清政府由此产生“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政府抵抗意识全然丧失,这是过去所从未曾有过的。庚子和辛丑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了。【意图】结合地图讲述这段惨痛的历史,专制政府的自私与落后充分暴露,不但失去民心,也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内忧外患交织的清政府必然被时代和人民唾弃。环节四:晚清中国转型接力跑半个世纪以来,如何面对外部世界,一直是近代以来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危”从何来?这是资本主义国家以自己的意志在改造世界,走进中国!“机”向何去?这是近代中国在世界潮流中改变自己,走向世界!中国人接受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的痛苦教训,觉悟到旧式的起义和落后的宗教迷信是无法救国的,只有近代化的中国才能挽救世界近代化带来的危机。然而在民主化和工业化的世界潮流下,理应承担起重任的清政府一次次错过转型机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势力成了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逆流而行的传统政府被时代淘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晚清中国就这样走向了20世纪初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种方式——武力变政,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意图】以时间轴回顾晚清中国转型的历程,感受前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突破教学重点——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需要新的阶级结构和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中国的转型。五、教学评价设计——论述何为“爱国”?材料: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陈旭麓?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史实信息,结合材料拟定一个论题,谈谈你对上述两种“不同义”的爱国主义的认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意图】历史观点类论述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解释能力,懂得顺应历史潮流、勇于开拓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解题三步走:第一步——材料观点是什么;第二步——我对观点的态度怎么样;第三步——运用史实的论证过程解答注意事项: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六、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虽然时间跨度不大,但在近代转型中的地位非常突出。教学内容涵盖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在最初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曾经深陷于庞杂的知识点中无法自拔。最后围绕着“戊戌变法”这一关键性事件进行大胆取舍,重墨渲染“变制”迈出政治现代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本课授课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是对历史地图运用不够,在现代化转型中,中国南方起到了开风气的领跑作用始于“五口通商”,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洋务企业、康有为、梁启超、东南互保等都推动着南方的崛起。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以电子地图的方式有效呈现这些历史事件,不但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而且对于历史演进趋势的理解都是大有脾益的。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