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8科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五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8科8份)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64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回答1-4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国家。从本质上来讲,国家是
A.自人类一出现就产生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阶级矛盾的调和者和国家职能的执行者
D.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阶级性 D.社会属性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走社会主义道路
4.人民享受到最广泛和最真实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③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
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③只有先实现权利然后才能履行义务
④两者都是不能放弃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微博类似与博客与论坛的综合,用不超过140个文字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即时互动。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途径。公民在微博上
A.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B.可以扩大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C.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
D.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7.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是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以下条件来确定
①社会经济制度 ②物质生活条件
③选民的文化水平 ④某些选民的意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某小区通过居民直选、户代表选举和居民代表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这反映了
①居民通过选举基层政府,参与民主管理
②居委会选举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居委会干部居民选,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④居民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式,推动基层政权建设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公民在参与以下政治生活时属于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有
①高三学生积极参加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保守国家秘密,维护民族团结
③通过网上电子举报信箱进行举报
④大学生积极报名应征入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11.青年学生要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我们的政治参与应当是有序的,所谓“有序”即指
A.直接 B.全面 C.集体 D.依法
12.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国家性质决定的 B.政府职能决定的
C.政府性质决定的 D.我国宪法决定的
13.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担负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
①建设各种公共基础设施 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4.我们的政府正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方式。我们向政府求助可采用的方式有
①拨打行政部门热线电话 ②去信访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
③去法院提起诉讼 ④用政府开通的网站反映意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
①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②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③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④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某夜,北京京广中心附近道路塌陷,许多人次日一早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短信,提醒市民绕道而行;春节前,很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叮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清明节前,市政府又通过媒体提醒扫墓市民注意行车路线、防火和安全。如果要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C.重视安全,政府职能日益多样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公开信息
①有利于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②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
③能够有效地防止公权私用的腐败现象
④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有了依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必须依法行政。回答18-21题。
18.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A.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B.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C.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
D.加强执法监督,做好普法教育工作
19.政府依法行政,要做到:
①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②依法行政才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依法行政才能加强政府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④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漫画告诫我们
A.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行政机关必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
D.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
21.某市政府为奖励纳税大户,宣布该市企业凡是纳税超过50万元者,其法人代表若发生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可免予追究责任。这种做法
A.正确,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表现
B.正确,做到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C.错误,没有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D.错误,没有做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一个城管执法人员,发现几名小摊贩占道贩卖日用品,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交通阻塞。回答22-24题。
22.若该城管执法人员由于同情小摊贩谋生艰难,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态度。该城管执法人员违反了依法行政的   
A.程序正当要求 B.高效便民要求
C.合法行政要求 D.合理行政要求
23.若该城管执法人员依照《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条例》,立即没收小摊贩的商品,该城管执法人员违反了依法行政的
A.程序正当要求 B.高效便民要求
C.合法行政要求 D.合理行政要求
24.你认为该城管人员在下列选择中最合适的应该是
A.应该不与理睬 B.坚持强制没收
C.耐心讲清道理,劝其离开 D.报告上级请求指示
25.下图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示意图。在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中,方框中应填入的是
A.人民政协的监督      B.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C.上级政府的监督      D.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选举法》的决议。回答26-29题。
26.材料中提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A. 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军事机关
27.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的职权是
A.决定权 B.立法权 C.选举权 D.任免权
28.本次选举法修改最大的“亮点”是城乡“同票同权”,即城乡人大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量由4:1变成了1:1。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②我国农村选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③我国直接选举范围再次扩大 ④我国城乡人口比重不断接近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如果让你概括本次选举法修改的意义,你会选择
A.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得到消除
B.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C.我国的选举制度已经尽善尽美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不断发展
3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
A.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B.实行民主集中制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1.实行民主集中制,具体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 ②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关系上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④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在我国,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分别是由 行使的。
A.党委、政府、法院 B.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C.政府、人大、法院和检察院 D.人大、政府、公安部和法院
二、简答题  要求在横线上或表格中作答,紧扣题意,简明扼要(22分)
33.在我国,农村 ① 和城市 ② 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4.我国的国体是 ① ,政体是 ② 。
3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 ① 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
② ,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③ 政治制度。
36.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负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具体表现有: ① 、 ② 、 和 ③ 、 ④ 。
三、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14分。
37.材料一:2008年北京市继续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办一批重要需要实事。 关注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也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益民工程。
材料二:市政府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奥运筹办,建立首都暨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完善农村地区食盐、鲜肉、农业投入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城八区100所办学条件相对困难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首都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涉及民生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都要进一步改善。
(1)阅读材料一回答北京市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2分)
(2)材料二中体现北京市政府在履行哪些职能?(4分)
38.在某市开展的“我为建设节约型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9000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很多合理的建议被采纳。
(1)你认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4分)
(2)市民纷纷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有何现实意义?(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5分,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选不全,得3分)
1. 小明同学用100N的力,将静止在球场上的质量为的足球,以的速度踢出远,他对足球做的功为:
A.112.5J B.2000J
C.1800J D.无法确定
2.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为θ的斜面滑至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v,此时重力的即时功率为
A. mgv B. mgvsinθ C. 零 D. mgvcosθ
3.关于质点作曲线运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作曲线运动的质点的即时速度方向沿曲线的切线方向
B. 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力一定是变力
C. 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
D. 质点作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一定是时刻在变化的
4.某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3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6倍。则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第一宇宙速度的
A. 4倍 B. 6倍 C. 1/4倍 D. 12倍
5.卫星靠近某星球的表面运转过程中,要计算该星球的密度,只需要知道下面哪一个物
理量
A.卫星的质量 B.卫星运行的线速度
C.卫星运行的周期 D.卫星的半径
6.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一颗离地面高度为R的人造地球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可知
A.卫星的加速度大小为g/2 B.卫星的角速度为
C.卫星的周期为 D.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为
7.有质量相同的物体A、B、C,自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上、向下和水平抛出,比较三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W和重力的平均功率P有
A.WA=WB=WC PA=PB=PC B.WA≠WB≠WC PA≠PB≠PC
C.WA=WB=WC PA>PC>PB D.WA=WB=WC PB>PC>PA
8.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可由r3 =求出.已知式中a的单位是m,b的单位是s,c的单位是m/s2,则( )
A.a是地球半径,b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B.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
C.a是赤道周长,b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
D.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9.质量为m的物体以某一速度从A点冲上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其运动的加速度为3g/4。
这个物体在斜面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则在这过程中
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3mgh/4 B.物体的机械能损失了mgh/2
C.物体的动能损失了mgh D.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10.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
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此
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
所做的功为
A. mgR/4 B. mgR/3 C. mgR/2 D. mgR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4分,共12分)
11. 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斜槽等器材装配
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钢球每次都从厚度为d的
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经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设法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位置,通过多次实验,在竖
直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多个位置,连起来就得到钢
球从抛出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该同学根据自己所建立的坐标系(坐标系原点为图中的O点),在描出的平抛运动轨迹图上任取一点P(x,y),精确地测量其坐标x、y,然后求得小球的初速度v0=_______(用x,y及重力加速度g表示),这样测得的平抛初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会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1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10 m/s2,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若把第一个点记做O,另选连续的四个点A、B、C、D作为测量点,经测量知道A、B、C、D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cm、70.2cm、77.8cm、85.8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J,动能的增加量为 J。(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3.公园里有一个喷泉,喷水高度为5m,水泵功率为8KW, 估算任一时刻有__________m3的水喷在空中。
三﹑论述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8分,要求写出依据的公式和必要文字说明)
14.(9分)如图所示,长度为l的轻绳上端固定在O 点,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的大小可以忽略)。
(1)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小球
保持静止。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图,并求力F的大小;
(2)由图示位置无初速释放小球,求当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
度大小及轻绳对小球的拉力。不计空气阻力。
15.(9分)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汽车保持以额定功率从静止启动,求:
(1) 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 若汽车达到速度最大时行驶的距离为324m,,汽车的加速时间是多少?
16.(10分)在离地面高为h=1.25m的水平桌面上的A点处,放置3kg的物体m(可看作质点,离桌边C的距离AC=2m,如图所示,B是AC的中点,AB光滑,BC粗糙且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在水平力F=6N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到B点撤去F力,试求:
(1)物体在B、C两处的动能分别为多少?
(2)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是多少?落地点距桌边C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17.(10分) 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下图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g=10m/s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求
(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多少;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能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A的距离。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的值等于( )
2.在中,,,若点在上,且,则=( )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
4.已知是两个非零向量,则( )
若,则
若,则
若与共线,则
若与共线,则
5.函数的图象( )
关于点(,0)对称 关于点(,0)对称
关于直线对称 关于直线对称
6.如图,它表示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则的解析式为(   )
7.定义在上的函数既是偶函数,又是以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且当时,,则的值为( )
8.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规定=,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若与共线,则=0
=
对任意的,有()=()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9.已知向量,,若与平行,则实数的值是
10.函数的定义域为
11.把函数的图象上的所有点向右平移个单位,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一半,而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4倍,所得图象的表达式是
12.一船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处看到一个灯塔在北偏东60°方向,行驶4h后,船到达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方向,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 km
13.已知、均为锐角,且,,则
14.设定义域为一切实数的奇函数是减函数,若时,
+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解答题(共44分)
15.已知向量,其中,,与的夹角为,.
(1)时,求以及;
(2)若与同向,求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若,求.
16.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2)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3)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7.在中,角,,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且.
(Ⅰ)求角的大小;
(Ⅱ)若,求的面积.
18.已知向量,,,且,求 的值.第一卷
I. 听力理解
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How is the woman going to the airport
A. By taxi. B. By bus . C. By underground.
2. What does Jim plan to do next summer
A. To study for his degree.
B. To go on a tour.
C. To do a part-time job.
3. What is the man’s job
A. Doctor. B. Teacher. C. Policeman.
4. When will they probably discuss the agenda this evening
A. Before the dinner. B. During the dinner. C. After the dinner.
5.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r. Wood in this conversation
A. He left his wallet in the garage.
B. He will pick up his wallet in the bank.
C. His wallet was stolen in the post office.
第二节
听下面4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y does the man come here
A. To look for a dictionary.
B. To borrow a dictionary.
C. To return a dictionary.
7. What is the man doing
A. Making an apology. B. Asking for permission. C. Offering help.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o are the listeners
A. Tourists. B. Players. C. Volunteers.
9. Where will the signs be set up
A. Around the lake. B. In the picnic areas. C. Along the jogging paths.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is the conversation mainly about
A. Rights of animals. B. Tests on animals. C. Animal medicines.
11. How does the woman feel about the man’s view
A. Delighted. B. Annoyed. C. Puzzled.
12. Why is the man unwilling to sign
A. He doesn’t like animals at all.
B. He doesn’t think her view reasonable.
C. He can’t bear the woman talking like that.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5题。
13.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Teacher and student. B. Mother and son. C. Schoolmates.
14. Why does the woman blame the man
A. He didn’t hand in his project on schedule.
B. His project was not what he was supposed to write.
C. He was not supposed to finish his project by copying.
15.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next
A. He will hand in his project right now.
B. He will probably write his own project.
C. He will report the woman to Mr. Harper.
II. 单项选择
16. ---Did you have ____ fun with your schoolmates last weekend
---Yes. We had ____ wonderful time indeed.
A. the; / B. /; / C. a; a D. /; a
17. ---The young man acts _____ he has got no experience.
---Yes. He has just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 even though B. so long as C. as if D. for fear that
18. On the square stood a monument that had been set up ____ those killed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in search of B. in charge of C. in favor of D. in memory of
19. Imagine how excited we were when the exciting moment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____ at last!
A. coming B. having come C. come D. came
20. The girl, dressed in her new skirt,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mmediately she ____ at the ball.
A. turned up B. called up C. held up D. made up
21. The how-to book can be of help to ____ wants to do the job.
A. who B. whomever C. no matter who D. whoever
22. It _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 I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when B. was until; that
C. wasn’t until; when D. wasn’t until; that
23. Appointed as a UNICEF Goodwill Ambassador in 2004, Lang Lang, the Chinese pianist ____ charity work.
A. had been doing B. is doing C. has done D. has been doing
24. ---I visited Venice last month and I spent lots of time walking in the streets.
---What great pleasure it is ____ through a strange city!
wandered B. wander C. to wander D. to be wandering
25. It was quite a job for her to ____ several children all by herself during the war.
A. dress up B. bring up C. tie up D. add up
26. ---You’ve made rapid progress in English recently, Paul.
---Well, I think it’s the new dictionary ____ gives me a lot of help.
which B. that C. why D. what
27.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aturday, Jack
---I haven’t decided. I ____ go to a talk on cancer.
A. might B. should C. must D. would
28. When ____ what made her a famous singer and actress, Maria said she owed her success to her family.
A. asking B. to ask C. being asked D. asked
29. Never put the medicine ____ the reach of your little child in case he takes it by mistake.
A. beyond B. within C. across D. from
30. ---They offered you a job, right
---Yes. But ____ work in such poor conditions, I prefer to be jobless.
instead of B. more than C. except for D. rather than
31.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____ over the years.
A. is increasing B. are increasing C. has been increasing D. have been increasing
32. The picture ____ the wall was drawn by Picasso.
A. attached to B. attaching on C. attached on D. attaching to
33. ---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I’d like to have this package _____, madam.
A. be weighed B. to be weighed C. to weigh D. weighed
34. ____ necessary experience for her future career, my daughter takes an active part in social activities in college.
A. Gain B. Gaining C. To gain D. Having gained
35. ---Could I have a word with you, mum
---Oh dear, if you ___.
A. can B. must C. may D. should
III. 完型填空
I remember as a small child people would often ask m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Well, it __36__ being a cowboy or some super hero. Later it was a fireman, a policeman, a lawyer... As I grew older my dreams for the future __37__. When, at last, I was in college, I had my __38__ set on becoming a preacher (牧师) like my father. __39__ I studied and prepared for that life. I reached the __40__ in the end and I was preaching __41__ full-time for much of my adult life.
However, for many, there is a "thief" that goes around stealing our __42__. Sometimes, the thief will come as a parent, a relative, or a friend, but the __43__ thief is usually ourselves.
We find __44__ just about reaching the top, and a "small" __45__ inside says, "You’ll never make __46__.""You can’t possibly do this." On and on the "small" voice __47__ our failure. Failure, though, is exactly how dreams are __48__.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we have, because it teaches us invaluable (极宝贵的) __49__ . When we learn these lessons well, we are ready __50__ success.
The message I always gave my children was that you __51__ do anything that your heart desires. Remember the saying, "Nothing is __52__ to a willing heart." There are __53__ "overnight" successes, but with determination, they will come. Imagine yourself in the life you dream of __54__. Then in your heart, believe it will happen to you. Then work, work, work. You’ll get the picture.
So, be true to your dream, and don’t let anyone __55__ it from you —especially yourself.
36. A. insisted on B. felt like C. kept on D. started out
37. A. changed B. failed C. planned D. left
38. A. eyes B. heart C. brain D. experience
39. A. But B. So C. Or D. Yet
40. A. agreement B. decision C. aim D. position
41. A. hardly B. slightly C. nearly D. extremely
42. A. money B. plan C. friends D. dreams
43. A. greatest B. tallest C. poorest D. oldest
44. A. themselves B. yourselves C. ourselves D. itself
45. A. sound B. voice C. noise D. speech
46. A. it B. him C. her D. me
47. A. expects B. predicts C. answers D. suffers
48. A. met B. defended C. understood D. realized
49. A. stages B. suggestions C. lessons D. choices
50. A. to B. for C. at D. with
51. A. are able to B. used to C. have to D. ought to
52. A. interesting B. important C. necessary D. impossible
53. A. many B. a few C. some D. no
54. A. spending B. living C. planning D. changing
55. A. buy B. fool C. steal D. borrow
IV.阅读理解
A
My friend, Emma Daniels, spent the summer of 1974 traveling in Israel. During her month-long stay in Jerusalem she often went to a cafe called Chocolate Soup. It was run by two men, one of whom---Alex—used to live in Montreal. One morning when Emma went in for coffee, while chatting with her new friend Alex, she mentioned that she had just finished the book she was reading and had nothing else to read. Alex said he had a wonderful book she might like, and that he’d be happy to lend it to her. As he lived just above the cafe, he quickly ran up to get it. The book he handed to Emma just minutes later was Markings, a book by a former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
Emma had never read it, nor had she ever bought a copy. But, when she opened it up, she was floored to see her own name and address inside the cover, in her own handwriting. It turned out that the summer before, at a concert back in Montreal, Emma had met a Californian who was in town visiting friends. They decided to exchange addresses, but neither of them had any paper. The man opened up a book he was carrying in his backpack and asked Emma to write her name and address inside. When he returned to California, he left the book behind in Montreal, and his friend Alex kept it. When Alex later moved to Jerusalem, he took the book along.
56. Alex lent Emma the book, Markings __________.
A. to show his friendliness to her
B. to show his interest in reading
C. to tell her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
D. to let her write her name and address inside.
57. We can learn from the text that the Californian
A. met Emma at a concert.
B. invited Emma to a concert.
C. introduced Emma to his friend.
D. left Emma his backpack.
58. Who was supposed to be the first owner of the book
A. An official of the UN.
B. A coffee shop owner.
C. A friend of the author’s.
D. Alex’s friend from California.
B
The sea is the largest unknown part of the world. It covers seventy-one percent of the earth.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discovered about this vast blanket of water.
If the waters of the oceans could be moved away,the sea floor with its wide valleys,irregular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sea would be an unbelievable sight.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continents the ocean floor is flat and the water does not become much deeper for about thirty miles. Where there are high young mountains along the coast, this flat part may be much less than thirty miles. But where rivers flow into the sea, the flat area may extend for hundreds of miles.
The region near the continents,where the water is not so deep,is the place where the ocean’s greatest riches in marine life are found. Below these creatures and plants are the largest known quantities of minerals.
At the end of the flat part the sea floor suddenly drops down, forming deep hollows which are shaped like bowls. These huge hollows hold most of the world’s water.
Imagine,if you can,a mountain chain stretching 40,000 miles around the earth. It is hard to believe that this great under-water chain of mountain encircling the earth was discovered only a few years ago.
59. Land areas cover _______ of the earth.
A. seventy-one percent B. two-thirds
C. thirty-one percent D. twenty-nine percent
60.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continents the water is relatively ________.
A. narrow B. deep C. shallow D. regular
61. _______ is the good place for living creatures and plants.
A. The deep water area of the sea
B. The edges of the continent
C. The shallow water area not far from the continents
D. The area around the continents
C
The most common symbol of a n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With a clear symbolic meaning, the flag in the traditional form is still used today to mark buildings, ships and other vehicles related to a country.
The national flag as we know it today is in no way a primitive (原始的) artifact. It is, rather, the product of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it had two major ancestors, of which the earlier served to show wind direction.
Early human beings used very fragile(脆弱的) houses and boats. Often strong winds would tear roofs from houses or cause high waves that endangered travelers. People’s food supplies were similarly vulnerable. Even after they had learned how to plant grains, they still needed help from nature to ensure good harvests. Therefore they feared and depended on the power of the wind, which could bring warmth from one direction and cold from another.
Using a simple piece of cloth tied to the top of a post to tell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was more dependable than earlier methods, such as watching the rising of smoke from a fire. The connection of the flag with heavenly power was therefore reasonable. Early human societies began to fix long pieces of cloth to the tops of totems (图腾) before carrying them into battle. They believed that the power of the wind would be added to the good wishes of gods and ancestors represented by the totems themselves.
These flags developed very slowly into modern flags. The first known flag of a nation or a ruler was unmarked: The king of China around 1000 BC was known to have a white flag carried ahead of him. This practice might have been learned from Egyptians even further in the past, but it was from China that it spread over trade routes through India, then across Arab Lands, and finally to Europe, where it met up with the other ancestor of the national flag.
62.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would be______
A.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lag
B. Power of the National Flag
C. Type of Flags
D. Uses of flags
63. The underlined word “vulnerable” in paragraph 3 means _____
A. impossible to make sure of
B. likely to be protected
C. easy to damage
D. difficult to find
64. What does the author know of the first national flag
A. He knows when it was sent to Europe
B. He believes it was made in China
C. He thinks it came from China
D. He doubts where it started
65. What will the author most probably talk about next
A. The role of China in 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flag
B. The second ancestor of the national flag
C. The use of modern flags in Europe
D.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flags
第二卷
I. 听力理解
第三节
听下面一段对话,完成第16至第20五道小题,每小题仅填写一个词。听对话前,你将有20秒钟的时间阅读试题,听完后你将有60秒钟的作答时间。这段对话你将听两遍。
Applications for Savings Account
Name Frank _____1_____
Social Security Number 072-60-9753
Address and Post Code 8880 East Broadway, Hampton, ____2_____
Home and Work Phone Numbers 6224-5621; 6255-8033, extension 360
Kind of Savings Account A _____3_____ account
The Amount of Money to be Deposited Twenty-five thousand _____4_____ dollars
You are offered various _____5_____ of savings deposit as follows…
II.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__1__. You probably think you will never be a top student.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so, however. Anyone can become a better student if he or she wants to. Here’s how:
Plan your time carefully. When planning your work, you should make a list of things that you have to do. After making this list, you should make a schedule of your time. First your time for eating, sleeping, dressing, etc.. Then decide a good, regular time for your studies. __2__. A weekly schedule may not solve all your problems, but it will force you to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to your time.
Find a good place to study. Look around the house for a good study area. Keep this space, which may be a desk or simply a corner of your room, free of everything but study materials. No games, radios, or television. When you sit down to study, concentrate on the subject.
Make good use of your time in class. __3__. Listening carefully in class means less work later. Taking notes will help you remember what the teacher says.
Study regularly. When you get home from school, go over your notes, review the important points that your teach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next day and read that material. __4__. If you do these things regularly, the material will become more meaningful, and you’ll remember it longer.
Develop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tests. The purpose of a test is to show what you have learned about a subject. They help you remember your new knowledge. The wo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 be over worried.
__5__. You will probably discover many others after you have tried these.
A. There are other methods that might help you with your studies.
B. Don’t forget to set aside enough time for entertainment.
C. Take advantage of class time to listen to everything the teacher says.
D. No one can become a top student unless he or she works hard.
E. Maybe you are an average student.
F. Make full use of class time to take notes of what the teacher says in class.
G. This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next class.
III. 单词拼写
Disabled as the girl is, she is i_____________. In other words, she makes a living on her own.
Many thousands of patients have b________ from this new treatment and recovered quickly.
When the teacher asked him why he was absent from school, he could not a_________ for it.
My plane takes off at 3:00 pm tomorrow. I’ve just called the airport to c____________ it.
In spite of these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the Chinese scientists m_____________ to carry out their experiments on the lonely island.
The singer’s beautiful p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concert won the golden prize.
This year, many children in Pakistan s__________ to death because of drought.
The whole family are d________________ the Christmas tree for the coming Christmas.
The o_________ of the holiday dates from Tang Dynasty.
The public should be educated in how to use e__________, like fuel, coal, etc.
IV. 写作
面包、三明治、汉堡包、热狗、比萨饼是西方五大快餐食品,是目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快餐食品,但是许多专家认为这些食品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请根据下表内容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60。 开头已给出。
快餐食品的优点 快餐食品的缺点
方便、迅速,尤其对于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做饭的人味道好,含大量热量、蛋白质,能够保持较长时间不饿 高脂肪,缺乏纤维素、维生素B和C经常吃会长胖
Fast food is very popular among teenag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7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读图1“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符合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
C.人口素质偏低
D.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读图2“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完成3~4题。
3.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4.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动机是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读图3“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 武汉 B. 咸宁
C. 孝感 D. 黄石
6.该城市圈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它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天门市比武汉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7.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民工潮的涌起阻碍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高速发展必定优化地理环境
C.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D.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
8.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 地形 B.江南丘陵的茶树 — 降水
C.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 土壤 D.云南昆明的花卉 — 水源
9. 西北地区是典型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
A. 地形 B. 热量 C. 水源 D. 市场
10. 影响北京市燕京啤酒和上地信息产业园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
A.市场、技术 B.水源、交通
C.政策、地势 D. 能源、科技
11.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12.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13.关于乳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都属于畜牧业,所以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共同性因素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饲料
B.乳畜业是密集的、商品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农业地域类型
C.乳畜业的区位选择一般是邻近消费区,分布在大城市的近郊区
D.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围业发展了乳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4完成14-15题。
14.图4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①农业科技先进 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15.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A.水热条件优越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5,完成16~17题。
16.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 D.洪水灾害频发
17.甲为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B. 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C.土壤深厚肥沃 D.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18.关于城市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均因地价因素而形成 B.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
C.选择工业区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D.由于行政原因,住宅区出现分化
图6为“某城市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6回答19、20题。
图6
19.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
图7表示某国的人口金字塔,读图回答第 21-22题。
21.1999年该国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
A.16% B.10% C.28% D.6%
22.1999年至2025年,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40-49岁的女性人口将增多 B.50-59岁的男性人口将减少
C.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 D.人口总数将增加
读图8,回答23-24题。
23.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基本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B.基本与1月00C等温线吻合
C.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是西北干旱区与南方湿润区的分界线
24.关于图中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B.乙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C.丙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D.乙地蔬菜、瓜果的运输主要靠水运
冬季为了进一步丰富北京的“菜篮子”,北京市政府大力扶持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建设。据此回答25-26题。
25.北京冬季蔬菜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水源 B.光照、风沙 C. 土壤、旱涝 D.低温、冻害
26.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蔬菜生长 ②北京蔬菜市场广大
③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 ④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9,回答27题。
27.图中数码③④所示地区与下列“常年平均风向”“工业分布示意图”连线正确的是
A.③—丙—c、④—丁—d B.③—乙—c、④—甲—d
C.③—丁—d、④—甲—a D.③—甲—a、④—丁—b
2010年10月13日从非洲传来喜讯,宜昌专家组在塞内加尔水稻种植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杂交水稻新品种喜获成功。地处非洲的甲国(如图10)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以缓解其粮食供应紧张问题。结合非洲略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图,完28-29题。
28.为解决粮食问题,甲国政府在充分利用该国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应促使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29.甲国发展以上农业地域类型,图中显示的其优势条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充足 D.土壤肥沃
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示意图11,据此完成30-31题。
30.图中等值线的数据(单位:元/m2)有1000、1500、 2000、2500。其中数据为2000元/m2的等值线是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31.图中阴影部分应为
A.商业中心用地 B.外围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 D.住宅用地
图12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32-33题。
32.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  B.地形  C.气候  D.市场
33.X地农业地域生产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下面为四幅农业景观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造成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交通
35.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B.乙农业与市场联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C.丙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
D.丁农业生产活动分散,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第Ⅱ卷(综合题 共40分)
二、综合题
36.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区别。
(2)结合材料2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材料3: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
(3)早期该城市选址为河流交汇处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
(4)该城市M、P、Q中____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
(5)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
37.读东北地区图2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2)指出图中A、B、C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3分)
(3)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地,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苹果产地的影响(3分)
38、阅读下列资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10分)
资料一 :1964—1965年,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把沿海和内地密集的工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转移,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资料二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谋求职业,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劳动力跨区流动。形成所谓的“民工潮”,人数达5 000——6000万人。
资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一些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向东迁移,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材料四 : 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图。
(1) 图中所示的四条人口迁移路线中与“资料一”的描述相符的是 (填字母),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的特点 。
(2)图中所示的四条人口迁移路线中与“资料二”的描述相符的是 。(填字母)
(3)资料二、三所反映时期人口的迁移方向 ;
(4)资料三中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带来的主要影响。
图12
图7
图9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是
A.粟、麦成为主要的农作物 B.铁农具和牛耕用于生产
C.家畜饲养业开始出现 D.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2.右图中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3.宋代范成大的田园诗中描写“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榜桑阴学种瓜”,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状况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田庄式的生产状况 D.农户间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4.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的特点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5.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大量“公田”被抛荒
C.部分“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D.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6.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的改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鲁国 C.楚国 D.秦国
7.我国古代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是在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9.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古代著名的瓷都是
A.景德镇 B.佛山镇 C.松江 D.苏州
10.下列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表述,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直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市场生产不计成本
C.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D.官营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满足人民的需要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的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2.我国古代的城市中坊、市的出现和划分意味着
A.商品交易受到较严格的时空限制 B.促进商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C.早市、夜市已在城市中普遍出现 D.百姓开始有了文化娱乐场所
13.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有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经济侵蚀自然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关于我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B.唐朝,商业交易受到政府严格控制
C.宋代,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1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对这一记载反映的社会状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劳动人口流动
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17.1492年,从欧洲出发,开辟到达美洲的海上航路的是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 伽马 D.麦哲伦
18.新航路开辟后,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
A.非洲东海岸 B.太平洋沿岸 C.印度洋沿岸 D.大西洋沿岸
19.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20.17世纪上半叶掌握着世界商业霸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荷兰 D. 英国
21.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荷兰 D. 英国
22.17世纪,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是
A.阿姆斯特丹 B.伦敦 C.威尼斯 D.巴黎
2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使用机器的生产部门是
A.采矿业 B.棉纺织业 C.冶金业 D.铁路运输业
24.代表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
A.飞梭的发明 B.研制成功珍妮纺纱机
C.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 D.安全灯的发明
25.直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电气时代的发明是
A.内燃机成为新的动力机 B.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C.无线电报的出现 D.电话的研制成功
26.1931年10月18日夜,美国人纷纷将明亮的电灯关闭,用这种方式来哀悼一位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发明家的逝世。这位发明家是
A.马可尼 B.贝尔 C.爱迪生 D.本茨
27.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是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③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 ④垄断组织形式的出现
A.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28.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世界工厂”地位的是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29.近代外国经济势力通过迫使清政府开埠通商深入中国内地,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协定关税肇始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31.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
A.手工棉纺业的衰败 B.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外国商品的倾销 D.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减轻
32.1861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用企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
33.开始冲破洋煤对通商口岸垄断局面的举措是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 B.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
C.开平煤矿的投产 D.贻来牟机器磨坊的创办
34.19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的一批民族工业有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③汉阳铁厂 ④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右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洋务运动兴起 B.实业救国热潮
C.工人阶级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6.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万国公报》 B.《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C.《申报》 D.《中国丛报》
37.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故都春梦》 B.《难夫难妻》 C.《定军山》 D.《歌女红牡丹》
38.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一政策
A.说明政府关心人们 B.体现民主共和平等精神
C.跪拜、作揖礼节不受欢迎 D.鞠躬、握手等礼节受追捧
39.推动近代婚姻变革进程的因素包括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国民革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0.1909年,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的事件是
A.淞沪铁路建成 B.唐胥铁路通车
C.同蒲铁路通车 D.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41.19世纪70年代,打破列强在中国水上运输垄断局面的是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创办
C.沿海沙船航运衰败 D.民间轮船航运公司的兴办
42.我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在
A.台湾   B.北京   C.香港   D.上海
43.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直接目的在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它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军事上的胜利
C.它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D.列宁把它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直接途径
4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取消了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指导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 以下陈述,符合1928——1937年苏联状况的是
①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快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越居世界第二位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④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
A.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B.股市崩溃
C.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滞胀”
48.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要求各企业制定关于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的公平经营章程,其目的是
A.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B.防止生产过剩
C.保证产品质量 D.扩大企业规模
49.右图是美国3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它实践了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项措施
A.实行美元贬值 B.调整产业结构
C.推行以工代赈 D.发展农业生产
50.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里的“干预”是指
A.推行国有化政策 B.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C.用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综合能力测试
51.(16分)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已业,比户欣然,于是葺(qì)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自耕农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2分)
材料五:中国古代的城市商业布局。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说明北宋东京商业区的分布与唐朝长安相比,有什么变化?(4分)
材料六: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七:大抵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瓦肆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3)据材料,说明唐朝官府是如何管理城市商业活动的?宋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52.(18分)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两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4分)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这种变化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何影响?(4分)
(4)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6分)
53、(16分)中国经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控制他们。……地方上有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政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后半生尽量维护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所说的“改革派”应该是指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你认为改革派的指导思想有何局限性?(6分)
材料二 阅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什么时期?最早产生在哪些地区?(4分)
(3)根据图示判断,哪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分)
高一历史 答题纸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在机读卡中涂出
二、综合能力测试
51、(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2分)
(2)观察地图,结合所学,说明北宋东京商业区的分布与唐朝长安相比,有什么变化?(4分)
(3)据材料,说明唐朝官府是如何管理城市商业活动的?宋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52.(1)促进两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4分)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这种变化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何影响?(4分)
(4)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6分)
53、(1)材料所说的“改革派”应该是指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你认为改革派的指导思想有何局限性?(6分)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什么时期?最早产生在哪些地区?(4分)
(3)根据图示判断,哪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分)
企业数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a—40 Mn—55
Al—27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能源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
A.煤 B.风力 C.电力 D.石油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氧化钙溶于水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乙醇燃烧
3.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NaOH溶液雕刻工艺玻璃上的纹饰
B.Na2O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C.向煤中加入适量CaSO4,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量
D.工业上硝酸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和染料等
4.仅通过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 )
A.食盐、淡水 B.溴、碘 C.钠、镁 D.氯气、烧碱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NaHSO4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
6.下列有关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高纯硅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B.SiO2制成的玻璃纤维,由于导电能力强而被用于制造光缆
C.玻璃、水泥和陶瓷,其成分均含有硅酸盐
D.Si3N4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可应用于制造发动机
7.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8.某未知溶液中已检验出含有离子Ca2+、NO3-,且pH=2。欲检验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以下6种离子:①ClO- ②NH4+ ③Fe3+ ④I- ⑤AlO2- ⑥Cl-,其中不必检验就能加以否定的离子是 ( )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9.下列解释过程或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
A.熔融烧碱时,不能使用普通石英坩埚:SiO2 + 2NaOH Na2SiO3 + H2O
B.在海带灰的浸出液(含有I-)中滴加H2O2得到I2:2I— + H2O2 + 2H+ == I2 + O2↑+ 2H2O
C.红热的铁丝与水接触,表面形成蓝黑色(或黑色)保护层:3Fe + 4H2O Fe3O4 + 4H2
D.“84消毒液” (有效成分NaClO)和“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混合使用放出氯气:
ClO-+Cl-+2H+== Cl2↑+H2O
10.向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缓慢地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
则品红溶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
则品红溶液褪色。X和Y可能是 ( )
A B C D
X SO2 NO2 HCl Cl2
Y 饱和NaHCO3溶液 水 Na2SO3溶液 Na2SO3溶液
11.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如图所示。Z元素原子核外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
A.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3YO4
B.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X< Z < Y C.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Z比W更剧烈
D.X、Z两种元素的氧化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12.如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放入
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的
琼脂热溶液,冷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 B.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 D.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13.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既有气体生成,最终又有沉淀生成的是 ( )
① 金属钠投入到FeCl3溶液 ② 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
③ 过量生石灰投入到少量饱和NH4HCO3溶液 ④ Na2O2投入FeCl2溶液
A.只有① B.只有③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③④
14.为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物中气体为NO,设计如图实验
(实验过程中活塞2为打开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关闭活塞1,加入稀硝酸至液面a处
B.在装置左侧稍加热可以加快稀硝酸与铜的反应速率
C.通过关闭或开启活塞1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
D.反应开始后,胶塞下方有无色气体生成,
还不能证明该气体为NO
15.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其转化关系符合右图。则甲和X(要求甲和X能互换)
不可能是 ( )
A.C和O2 B. SO2 和NaOH溶液 C.Cl2和Fe D.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16.为测定某镁铝合金样品中铝的含量,进行了下列实验:取一定量合金,加入100 mL0.3 mol/L稀硫酸,合金完全溶解,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560 mL;再加入0.2 mol/L 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恰好不再变化,用去350 mL NaOH溶液。则所取样品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
A.0.005 mol B.0.01 mol C.0.025 mol D.0.03 mol
二、填空题:(共52分)
17.A、B、C、D、E为短周期元素,A~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质子数之和为40,B、C同周期,A、D同主族,A、C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试回答:
(1) 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D的单质投入A2C中,反应后得到一种无色溶液。E的单质在该无色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C两元素可组成10电子粒子X-,X-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废印刷电路版上含有铜,以往的回收方法是将其灼烧使铜转化为氧化铜,再用硫酸溶解。现改用A2C2和稀硫酸浸泡既达到了上述目的,又保护了环境,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E的单质为负极,铂网为正极,空气做氧化剂,海水做电解质溶液。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18.用如下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若用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气体(根据需要可以加热),并通过装置B完成表中设计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B中棉花的位置 ① ② ③ ④
所蘸试剂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淀粉和碘水混合液 氢硫酸
现象 褪色 浅黄色
体现SO2的性质
II.若用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制取HCl气体,装置B中的四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①包有某固体物质、②蘸有KI溶液、③蘸有石蕊溶液、④蘸有浓NaOH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 p中盛装试剂为 。
(2) 反应开始后,观察到②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写出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①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 ______ 。
a.MnO2 b.KMnO4 c.KCl d.Cu
(3)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③处能观察到 。
(4) 反应较长时间后,②处有棕黄色褪去,生成无色的I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9.某兴趣小组用题27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 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1
(2) 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停止加热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 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_________;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量白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_________(填装置代号);化合物X为_________(只写一种)。
20.欲探究某矿石可能是由FeCO3、SiO2、Al2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探究过程如下图所示。已知:碳酸不能溶解Al(OH)3沉淀。
(1) S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性:H2CO3>H2SiO3 b.原子半径:O<C<Si<Al
c.稳定性:H2O>CH4>SiH4 d.离子半径:O2-<Al3+
(3) 该矿石的组成是 ,滤渣和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 该矿石和1 molL-1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 工业上依据上述实验原理处理该矿石,将反应池逸出的气体与一定量的O2混合循环通入反应池中,目的是 ;若处理该矿石2.36×103 kg,得到滤渣1.2×103 kg,理论上至少需要1 molL-1 HNO3的体积为 L。
21.镁、铝、铁是重要的金属,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1) 镁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 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在潮湿的空气里,钢铁表面有一层水膜,很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在海洋工程上,通常用铝合金(Al-Zn-Cd)保护海底
钢铁设施,其原理如图所示:
其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在实际应用中,用铝合金而不选用纯铝。纯铝不能起
到保护作用,其原因是 。
(4) 将11.9 g Mg-Al-Fe组成的合金溶于足量NaOH溶液
中,合金质量减少2.7 g 。另取等质量的合金溶于过量的稀硝酸中,生成6.72 L(标准状况)NO,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恰好使Mg2+、Al3+、Fe3+完全转化为沉淀,则沉淀的质量为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驯熟(xùn) 炮烙(pào) 轻歌曼舞 寒喧
B.蓬蒿(ɡāo) 腆颜(tiǎn) 莫明其妙 好高骛远
C.粗犷(kuànɡ) 嫉妒(jí) 绵里藏针 世外桃园
D.沁人心脾(pí) 晶莹剔透(tī) 化险为夷 提心吊胆
2.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侠义小说和风月小说,日渐 着民国的精神。使之一点点地迷茫下去。这种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域,借助电子 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们 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的渊潭中。因此,当前的文艺作品一定要追求深度与力度。
A.腐蚀 媒介 沉迷
B.侵蚀 媒体 沉迷
C.侵蚀 媒体 沉溺
D.腐蚀 媒介 沉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共中央连续发布四份文件共同构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体系,这显示我国正在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步伐,使之更趋完善。
B.西南五省近日抓住自然降雨机会实施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相关部门表示今后还将抓住机会扩大人工增雨规模。
C.按照上海世博会省区市志愿者招募流程,山东省合理有效、均衡兼顾、公平择优等原则对通过通用知识考试的世博山东志愿者进行选拔。
D.当下,“快餐化”出版和阅读盛行,“无厘头文化”广受追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出现了偏差而引起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雅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拥有着许多古代文明留下的遗迹,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圣地: , ,因此又被称为“雅典娜神庙”。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圆柱的门厅, , 。无名战士纪念碑是雅典的另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 ,他们卧于疆场,神情肃然。每到正点,这里还有精彩的士兵换岗仪式,士兵以独特优美的步伐巡行在墓前。
墓碑上的雕像是头戴盔甲、手执盾牌的战士
东边的门厅通向供奉阿波罗神的内殿
东西庙顶的山墙上饰有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浮雕
巴特农神庙是祭祀诸神之庙并以祭祀雅典娜为主
它为纪念在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战争中捐躯的希腊无名英雄而建造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巴特农神庙、无名战士纪念碑
A.⑥②/③④/①⑤ B.⑥④/②③/⑤①
C.④⑥/①⑤/②③ D.②③/⑥①/④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歌德—德国—《少年维特的烦恼》,叶芝—爱尔兰—诺贝尔奖得主, 里尔克—奥地利—《豹》
B.阿赫玛托娃—“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波德莱尔—法国—《恶之花》,荷尔德林—德国—《致命运女神》
C.惠特曼—美国—《草叶集》,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裴多菲—匈牙利—《我愿是急流》
D.蒲松龄—明朝—《聊斋志异》,李白—唐朝—《梦游天姥吟留别》,司马迁—西汉—《谏伐匈奴书》
二.文言文
阅读以下文言语段,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高皇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及虞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之如搏景 景,通“影”。影子。
B.略地于边 略:攻取
C.上及虞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殷周,固不程督 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
D.事苦则虑易 虑易:思想轻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兽聚而鸟散
B.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适足以结怨深仇
C.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
而下循近世之失
D.百姓之所疾苦
事苦则虑易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而秦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不行,权分(乎)二子
B.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悔之(甚)
C.兽聚而鸟散,(然)从之如搏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D.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亦)适足以结怨深仇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汉高帝因为没接受刘敬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结果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
B.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匈奴,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
C.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尉佗章邯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D.主父偃希望汉武帝仔细考察攻伐匈奴一事,对此加以注意,深思熟虑。
10.给下面一段划线文言语句断句(4分)
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泽湛焉而后称帝又加美焉而后称皇。今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边长不宁,中长不静,譬如伏虎,见便必动,将何时已?
——汉·贾谊《新书·威不信》
11.默写(6分)
①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 。
⑤千古江山, 。
⑥舞榭歌台, 。
⑦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
⑧凭谁问: ,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以“莫”字领起,既劝勉同道,也是自我激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超然的态度和豪迈的情怀。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谁怕”二字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无端风雨毫不在乎,但也有对同道者的关切之情。
C.词的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实际上是借眼前经历,抒发自己与众不同的胸襟怀抱。
D.这首词,作者以小见大,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寄寓在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技巧非常高超。
②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共15分)
孕妇和牛
铁凝
①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②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③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④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⑤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⑥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⑦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⑧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⑨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⑩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⑾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⒀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⒁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⒂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⒃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⒄“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⒅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⒆“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他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他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14.结合文意,理解画线句子“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2分)
15.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3分)
16.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150字。(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