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露和霜 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4 露和霜 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露和霜
一、填空题
在横线上填“会”或“不会”。
1、从冷冻室拿出的雪糕包装袋的表面(
)出现水珠。
2、秋天的早晨,路旁草丛上(
)出现水珠。
3、冰箱门的外面(
)出现水珠。
4、夏天,水龙头外面(
)出现水珠。
5、加热的蒸锅锅盖外面(
)出现水珠。
二、判断题
1、霜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空气温度在0℃以下。(

2、装了热水的玻璃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是凝结现象。(

3、露的物态变化过程与雾类似。(

4、露是固体,霜是液体。(

5、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三、选择题
1、露一般在(
)形成。
A.上午
B.夜间
C.午间
2、夏天的中午,空调房的玻璃窗上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
)。
A.外侧
B.内侧
C.两侧
3、下列现象中,水珠形成的原因与装冰块的杯子外壁形成水珠的原因不同的是(
)。
A.冬天玻璃窗内侧出现的水珠
B.冬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冰块表面出现的水珠
C.夏天车窗外侧出现的水珠
4、夏天,每当自来水管壁“出汗”时,过一会儿就会下雨,这说明(
)。
A.自来水管能预测天气
B.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
C.自来水管中的水很热
5、节气“白露”一般在每年的(
)。
A.9月7日或8日
B.10月23日或24日
C.10月8日或9日
四、实验探究
小旭想通过实验探究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1、他先在杯中放入碎冰,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然后将冷水倒入碎冰中,并测量冰水的温度。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是为了(

A.降低水的温度
B.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C.防止杯子打滑
2、过一段时间,观察杯子的外壁,发现杯子的外壁(
)。
A.出现很多小水滴
B.出现很多小冰晶
C.没什么变化
3、小旭向冰水中加了些盐,并用温度计测量冰水的温度,发现冰水的温度(
)。这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
)0℃,所以可以制造更(
)的温度。
4、过一会儿再观察杯子外壁,发现杯子外壁出现(
)。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壁上的(
)变成了(
),说明(
)是水的固体形式。
5、通过实验,小旭知道了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
)。
五、综合应用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很早就起来了,在厨房里忙着准备生日宴会的食物。小明来到妈妈的身边,对妈妈说:“谢谢妈妈!”这时,妈妈指着准备煮的几枚生鸡蛋对小明说:“孩子,这些鸡蛋里有一枚是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你能找出来吗?不过,可不许用手摸啊!”小明想了想,很快就想到了办法。
你知道他是怎么找到那枚鸡蛋的吗?
14露和霜
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会
2、会
3、不会
4、会
5、不会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选择题
1、B
2、A
3、B
4、B
5、A
四、实验探究
1、B
2、A
3、变低
低于

4、小冰晶
小冰晶
小水滴

5、露

五、综合应用
小明可以向每枚鸡蛋哈热气,表面出现小水珠的那枚鸡蛋就是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
解析: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鸡蛋温度很低,小明哦出的气体温度较高,其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5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露和霜
教学设计
课题
露和霜
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上
学习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目标解读:水蒸气遇冷可以在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露或霜。二者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目标解读: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知道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4、通过做雾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雾和霜的形成原因。5、做造霜的实验。
重点
通过做雾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雾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
做造霜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谜面:小珍珠,真可爱,只能看,不能踩,清晨长在绿
草丛,太阳一出无影踪。
(打一自然物)谜底:露珠谜面:清秋清晨寒,到处白毛长,风来它精神,日出它就亡。
(打一自然物)谜底:霜出示课题
猜谜语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为霜。1、露。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这些较冷的花草或树叶表面便会凝结成小水滴,成为露。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由于夜间有露,叶子又能恢复原状。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若气温低于0℃,水蒸气就会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直接凝华形成冰晶,这就是霜。入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入春后最晚的一次霜称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霜期。
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活动二:人造露和霜1、造雾课件出示实验步骤、现象、分析及结论等。2、造霜。课件出示实验步骤、现象、分析及结论等。3、总结实验中的发现。课件出示4、露和霜形成的原因。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5、总结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三: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1、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依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于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春雨惊春春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3、白露和霜降。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回答。分组实验并记录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科学探索求真知,名师点拨解疑难。
课堂练习
幻灯呈现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新知导入
谜面:
小珍珠,真可爱,
只能看,不能踩,
清晨长在绿
草丛,
太阳一出无影踪。
(打一自然物)
谜面:
清秋清晨寒,
到处白毛长,
风来它精神,
日出它就亡。
(打一自然物)
谜底:露珠
谜底:霜
露和霜
苏教版
五年级上
新知讲解

活动
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为霜。
新知讲解

活动
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1、露。
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这些较冷的花草或树叶表面便会凝结成小水滴,成为露。
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由于夜间有露,叶子又能恢复原状。
新知讲解

活动
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若气温低于0℃,水蒸气就会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直接凝华形成冰晶,这就是霜。入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入春后最晚的一次霜称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霜期。
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
事物档案馆
雾凇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0℃以下且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的气温很低,并且水蒸气又很充分,同时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新知讲解

活动
人造露和霜
1、造露。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
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活动手册
实验分析:
在碎冰中加入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的温度下降速度比较均匀。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很多大水滴,这就是露。
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滴。
实验结论:
科学零距离
凝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如装了热水的玻璃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热水壶上方形成的“白气”、早晨草叶上的露珠等都是凝结现象。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受冷
新知讲解

活动
人造露和霜
2、造霜。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
杯子外壁出现了很多白色的霜花。
活动手册
实验分析:
碎冰中加盐,目的是让杯中温度降至更低。当冰水的温度是-5℃时,杯子的外壁有小水珠。这里模拟露的形成。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15℃时,杯子的外壁有白色小冰晶,这是模拟霜的形成。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后不经过液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实验结论:
新知讲解

活动
人造露和霜
3、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1)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2)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3)我们的发现:
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
加盐后柄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壁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滴。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子外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滴。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体形式。
新知讲解

活动
人造露和霜
4、露和霜形成的原因。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新知讲解

活动
人造露和霜
5、总结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手册

相同之处

无色
小水滴
多形成于春夏以及初秋的夜晚
……
白色
小冰晶
多形成于深秋及冬天的夜晚
……
液体
固体
都是在夜晚形成的
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冷的情况下形成
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上
……
生活小百科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屋后眼镜为什么“起雾”
这是因为眼镜在外面变得很凉,当人进屋后,周围的热空气会碰到很凉的眼镜,此时热空气迅速冷却达到饱和,于是一部分水蒸气就在眼镜外面凝结成了小水珠,眼镜也就变模糊了。
新知讲解

活动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依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于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新知讲解

活动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2、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春雨惊春春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新知讲解

活动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3、白露和霜降。
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生活小百科
白露与寒露
秋分是秋意最浓之时,而围绕着秋分前后,便是露和霜的时节:白露的意思是“露凝而白”,白露开始就表明晚上的露水比较多,天气已经转凉了。这个时候,华南经常会有秋雨出现,一般还是连绵的阴雨天气。按气候学定义,开始进入秋季。而寒露则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后便是霜降,到了霜降时,狗熊们就要存储好食物,准备倒头冬眠。
课堂练习
1、在0℃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蒸气饱和时的温度叫(“
”)。
一、填空
2、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
),这就是(
)。
露点温度
水蒸气
小水滴

课堂练习
1、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的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原来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道理就在这里。(

二、判断对错
2、露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空气温度在0℃以上。(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露和霜
水蒸气遇冷后形成液滴或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
联系
制造露
水蒸气
本课思维导图
制造霜
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高于0℃
水蒸气
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低于0℃
区别
露为液滴,温度高于0℃
霜为冰晶,温度低于0℃
板书设计
露和霜
水蒸气遇冷后形成液滴或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
联系
制造露
水蒸气
本课思维导图
制造霜
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高于0℃
水蒸气
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低于0℃
区别
露为液滴,温度高于0℃
霜为冰晶,温度低于0℃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