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我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二)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三)知识目标理解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身份不同。二、教学重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三、教学难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启发引导法、精讲点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七年级内容,展望八年级内容。目前我们的生活领域有哪些?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生活!(二)合作探究【探究一】 感受社会生活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感受/了解社会生活?材料:运用你的经验“李铭的周六生活”观察分析四个情境,得出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总结:①日常观察、参观博物馆,观光旅游;②进行社会调查活动;③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④阅读图书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查询等。2.感受/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材料1: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走进农村,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看到工人在有序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参加社区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材料2:视频:中学生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思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有什么收获?总结:①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为之分忧。【探究二】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3.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材料1:图片家谱材料2:图片同乡邻居四喜四悲:他乡遇故知材料3:图片同事同学总结:①血缘关系②地缘关系③业缘关系4.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材料1: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材料2:下图中的“我”拥有哪些身份?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总结: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补充: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三)课堂小结老师引导学生谈收获。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当堂检测1.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可以是( D )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②辍学到发达地区打工 ③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 ④开展助人为乐、学习雷锋活动⑤不上学到灾区当志愿者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④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D)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D.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3.近期,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可以(D)①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②增强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学到课本上所有学不到的东西④培养文明旅游的意识和习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五)布置作业1.背诵1、4。2.完成《课时练》对应练习。六、板书设计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