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1.2在社会中成长单元一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检测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人的身份是怎样确定的?导入新课:出示《狼孩儿的故事》。阅读狼孩的故事,思考问题:“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出示学生目标:(1)了解社会对个人的作用。(2)逐步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倾听并思考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初步掌握基本知识。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思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教师总结: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思考:(1)如何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2)想一想,我们从社会中得到哪些精神滋养?(3)如果得不到精神滋养会怎么样?教师总结: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什么是社会化?教师总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4、材料分析:?情境:沈阳市一路人甲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路边行人围观并发表感慨。?“这是谁呀?”?“真是太可怜了!”?“这人好象不行了哦!”?“身体不好,还出来混,真是自找倒霉呀!”?“我以后可要注意了!”这路人慢慢的动了几下,痛苦的结束了人生?由于没有报警,也没有打120,致使这个病人错过了抢救了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缺乏社会公德,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的现象叫做“看客”现象。过渡:面对“看客”现象,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目标导学二:亲社会行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总结: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亲社会行为包括哪些?举例说说吧。(4)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总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参与社会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衣食住行方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读图,小组深入讨论交流,如:亲情、友情、理解、尊重、关爱、温暖、认可、成就感……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学生举手汇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自身的感受谈感悟,如:冷漠情绪和“看客”心态学生回答,如:学会亲近社会……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教材回答:亲社会行为是指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对他人、社会有利的行为。学生举例如: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学生借助教材归纳,如: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便于下边的问题探究。通过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的作用。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通过四幅图片,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图片教学,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典型材料“扶不扶”的探究,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心灵得到震憾,更使学生认识到冷漠的危害,从而自然的引出我们要杜绝“看客”现象,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过渡到第二目内容组织学生阅读教学,初步了解教材内容。通过两例亲社会行为的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原因、表现及意义等问题,使问题具有逻辑性。设置问题: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旨在从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亲社会行为的做法。检测目标1、小明在学校里是个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不同②小明的身份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③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在同一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都会有多种身份④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方位地认清和思考自己的不同身份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两会”召开期间,全国大部分大、中学生都关注了这件时事。关心时事有利于()①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②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④我们积累个人物质财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能体现正确感受社会生活的是()①关注每年两会,并献计献策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③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开阔自己的眼界④宅在家里,哪里也不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谈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