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合理利用网络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2.2
合理利用网络
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能力目标
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
知识目标
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
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难点
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网络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网络是如何丰富日常生活的?
网络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请列举网络的陷阱。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新四大发展大多与什么相关?
出示学生目标:
(1)了解网络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我会合理应用网络。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倾听并思考
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内容。
运用你的经验:
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
教师总结: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网络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过分沉迷网络也导致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特别是亲人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了。
材料分析:
大个草莓用了膨大剂?
西瓜注水?
花生泡水变红因为被染色?
反季节蔬果危害健康?
(1)看到这些消息,你相信吗?你为什么会相信?如果不相信,你又是如何辨别的?知道真相后是什么感觉?
(2)什么是媒介素养?
教师总结: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材料分析:
怎样学会信息节食?
教师提示: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教师提示如:注意信息的出处,关注官方信息,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评,辨识信息内容,向他人求助等等。
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什么是网隐?
教师讲解:网络过渡使用症——对网络之外的事没有多少兴趣,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话题分析:
你是群主吗?群主在群里要做什么?
如果你是本群的网友,你会支持谁的观点?为什么?
教师讲解:国家网信办2017年9月7日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履行群组管理责任,即“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依据法律法规,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
(2)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出示: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信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本目主要知识。
材料分析: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
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1)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
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
探究与分享:
某单位职工因患病走失,该单位官方微博发布寻找该职工的信息,协助家人寻找。信息发布后很快在各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转发,一场寻找该职工的爱心接力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两万多份寻人启事、千余人次搜寻,无数充满爱心的网友参与寻人活动。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走失的职工终于被找到。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行动?谈谈你的感受。
(2)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要在网络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拓展阅读:
一位老人孤独地拿着一部很旧的手机,走进一家维修店里去维修。
  年轻的女店员看了看手机,告诉老人,他的手机并没有坏。
老人听后,目光显得呆滞,突然哭了起来:那为什么,我接不到孩子们给我打的电话?
  女店员瞬间泪奔了!蓦然想起,上一次给爸妈打电话还是上个月了……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认真分析奶奶和爸爸的看法,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和体会。
学生分析材料,谈看法,回答问题,如:媒介素养一般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学生列举如:不在无关信息面前逗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不沉溺于网络等等。
学生发表对谣言的做法,如:让谣言止于智者……
学生参与话题分析,结合自身经验,介绍群主的作用。
学生借助教材回答基本准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学生齐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阅读材料,参照教师提示,回答问题: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并交流,如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谈感受和体会。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奶奶和爸爸对网络的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
设置吸引人的问题,如:大个草莓用了膨大剂?西瓜注水?等等问题,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自然的引出媒介素养这一名词,同时也使知识深入浅入。
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明确网络信息冗杂,从而自学学会信息节食。
关于网络谣言的探究,设置了如何辨别、如何对待网络谣言,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学生辨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你是群主吗?你知道群主在群里要做什么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出示,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文明上网。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本目有所了解,便于以下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通过材料: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网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能够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民主意识。
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身心受到感触,即时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检测目标
1、下列做法属于健康上网的是(

A、发布虚假言论、泄露他人隐私
B、有选择地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
C、浏览低俗、不健康的信息
D、完全依靠网络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刑法修正案(九)规定,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等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受到刑事处罚。面对网络谣言,公民要(

①维护言论自由
②依法行使权利
③自觉履行义务
④自觉明辨是非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在上网时要做到(

①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②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制造和传播谣言
③适当浏览不良信息
④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信息,可以向他人求助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了合理利用网络,明确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传播网络正能量,真正做网络的主人。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