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人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3.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打长途电话4.“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IEi}L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中国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5.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彻期6.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7.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人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8.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9.“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10.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道,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11.(2021九下·杭州开学考)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 )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A. 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C.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D.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竞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 14.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图二反映的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哪些变化 15.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人中国。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称呼变化表。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礼节变化 叩头 点头鞠躬、握手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1)材料一图一中的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哪个城市使用 电话发明于哪次工业革命时期 (2)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式样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材料一图二、图三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3)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ABD三项中的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汽车是1885年发明的,19世纪后期没有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C项轮船、火车是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题干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A项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是题干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不能完整全面解释题干信息,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经济的工业化题干材料未反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3.【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发明也不断传入中国,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用它来传递信息,进行联系。A项拍电报是最佳手段,符合题意;B项写封书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不是最佳手段,不符合题意;CD两项分别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9世纪80年代并没有发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中国在近代受西方影响在生活方面的变化。4.【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20世纪初期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题干广告,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平等思想。ABC三项的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不符合题意;D项握手体现平等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7.【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轮船、火车、电报、报纸和电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可以坐轮船或火车出差,可以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可以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宣布革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改行鞠躬或握手;革除“大人”“老爷”之类的称呼,改称“先生”“君”或职务。ACD三项都可能,不符合题意;B项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不可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一系列法令,男人剪辫;女人禁缠足;废除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取消“老爷”“大人”称号改为“先生”“君”。ABC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 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是革命军走上街头为群众剪辫子,引起了一场剪辫风波。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1912年是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体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推动了我国生活方式与习俗的改变。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社会风俗有新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1.【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逐渐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等。①②④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与1895年,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不可能出现。B项①②④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内容。12.【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之后,兴办学堂,新式教科书也应运而生,这些教科书的出版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务印书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识记掌握相关史实。13.【答案】(1)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提示二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火车传人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蜕,是一种进步。【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的“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的“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 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提示: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火车传人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蜕,是一种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4.【答案】(1)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思想启蒙。(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由图一的大学堂的匾额可知,此次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2)由图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知,此次事件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故答案为:(1)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思想启蒙。(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ji 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1)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2)图二:新式旗袍|图三:中山装。(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初上海成为列强强租中国的第一块租借地,并在租借地使用了最先进的通讯工具电话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2)图二是新式旗袍,图三是中山装。(3)根据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学习可知,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格平等的观念开始取代传统的等级观念。故答案为:(1)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2)图二:新式旗袍|图三:中山装。(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历社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人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ABD三项中的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汽车是1885年发明的,19世纪后期没有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C项轮船、火车是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题干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A项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是题干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不能完整全面解释题干信息,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经济的工业化题干材料未反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3.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打长途电话【答案】A【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发明也不断传入中国,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用它来传递信息,进行联系。A项拍电报是最佳手段,符合题意;B项写封书信自古有之,但速度慢,不是最佳手段,不符合题意;CD两项分别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9世纪80年代并没有发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中国在近代受西方影响在生活方面的变化。4.“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IEi}L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中国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抗婚、逃婚,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彻期【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题干提供的征婚广告信息体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解放。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B项20世纪初期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题干广告,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平等思想。ABC三项的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不符合题意;D项握手体现平等思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7.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人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轮船、火车、电报、报纸和电影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所以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可以坐轮船或火车出差,可以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可以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宣布革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改行鞠躬或握手;革除“大人”“老爷”之类的称呼,改称“先生”“君”或职务。ACD三项都可能,不符合题意;B项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不可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D【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一系列法令,男人剪辫;女人禁缠足;废除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取消“老爷”“大人”称号改为“先生”“君”。ABC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不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 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是革命军走上街头为群众剪辫子,引起了一场剪辫风波。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1912年是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道,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体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推动了我国生活方式与习俗的改变。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社会风俗有新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11.(2021九下·杭州开学考)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 )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逐渐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等。①②④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与1895年,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不可能出现。B项①②④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注意准确识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有关内容。12.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A. 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C.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D.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之后,兴办学堂,新式教科书也应运而生,这些教科书的出版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务印书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识记掌握相关史实。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竞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 【答案】(1)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提示二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火车传人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蜕,是一种进步。【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的“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的“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 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反对铁路建设。(2)提示:课标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火车传人中国,一方面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蜕,是一种进步。【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4.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 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图二反映的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哪些变化 【答案】(1)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思想启蒙。(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由图一的大学堂的匾额可知,此次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提倡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京师大学堂就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2)由图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知,此次事件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伟大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其他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故答案为:(1)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思想启蒙。(2)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变成握手,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ji 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人中国。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称呼变化表。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礼节变化 叩头 点头鞠躬、握手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1)材料一图一中的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哪个城市使用 电话发明于哪次工业革命时期 (2)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式样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材料一图二、图三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3)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答案】(1)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2)图二:新式旗袍|图三:中山装。(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初上海成为列强强租中国的第一块租借地,并在租借地使用了最先进的通讯工具电话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2)图二是新式旗袍,图三是中山装。(3)根据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学习可知,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格平等的观念开始取代传统的等级观念。故答案为:(1)上海、第二次工业革命。(2)图二:新式旗袍|图三:中山装。(3)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