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云和雾课时第周第课时课时课型实践操作课日期四维目标科学知识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科学探究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科学态度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教具、学具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开展实验解释原因及课堂生化一、创设登山的情境,识别不同视角的云与雾导入课堂。1.课堂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分辨一些区别很明显的云与雾的场景,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主题。2.从学生的前概念调查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说一说关于大雾的体验,尤其是雾在什么时间或地点容易出现。3.可出示多幅这样的场景图,如观察山里的风景时,从山脚看山顶看到的是云,而从山顶看向山谷时看到的则是雾。二、做人造雾的实验。1.实验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2.所有的实验材料都可采用替代的方法,如用烧杯或是高的玻璃杯来代替量筒,没有冰袋可像教材那样将碎冰放在保鲜袋里。3.实验过后要加强研讨: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加温水?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加冰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演示加热水或是冷水,看看效果。4.教学时要尽量和自然原型相联系,如提示学生想一想:大自然中的水蒸气会在什么情况下受到冷呢?能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雾是怎么形成的吗?三、结合模型图,解释云的形成原因。1.在模型图上标注一些核心词,如水蒸气、云、凝结、上升等,帮助学生形成概念。2.通过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如说说水蒸气是从哪来的,在上升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距离地表不同的位置会有什么区别。3.结合实验、示意图,并观看云和雾形成的小动画,最后归纳出云和雾的形成原因。4.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小组交流说一说关于大雾的自身体验。分组进行实验,并讨论成因。结合所做做的模拟实验,将云和雾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设计云和雾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教学反思教案检查记录签字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