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 教案

资源简介



露和霜



周第
课时
课时


实践操作课


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科学态度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活条件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造霜的实验。
教具、学具
铁罐、湿毛巾、电子温度计、碎冰、盐、冷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开展实验
结合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导入新课。
1.结合具体的时令特征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引入,如:今天早晨你在上学的途中观察到地面或小草上有什么?
2.欣赏一些自然界露与霜的美景。
3.采用维恩图的形式记录露与霜的不同与相同。从物质形态、颜色、形成时间等方面予以比较。(比较不同与相同时,不仅要从两者的形态上予以比较,还要从两者的形成过程上进行思考。是学生头脑中对
于露与霜的前概念认知调查。)
二、做造露和造霜的实验。
1.实验时使用导热效果好的薄的金属杯或金属罐。
2.做模拟实验时使用电子温度计,因为电子温度计显示温度快,精度高。如果没有电子温度计就用常见的红液温度计,不过在测量温度时要等液柱下降并相对稳定再读数。
3.采用先演示再分组的形式进行模拟实验。
4.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不同,观察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不在同一个杯子中先做造露实验,再放盐做造霜实验,那样容易给学生“形成霜必须先经过露这个阶段”的误区。)可以在形成“露”与“霜”后让学生摸一摸,感受杯壁温度的差异以及两者形态的不同。在形成“霜”后,可让学生将杯子提起来,发现湿布与杯子的底部粘在一起,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5.将模拟实验的结果外推到原型中,提醒学生想一想在自然界,当晚上降温时,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这样便于解释露与霜的形成。
三、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阅读书中的文字资料,解释白露、霜降两个节气的由来。
2.回忆二十四节气歌,说出还有哪些节气与天气现象有关。
3.体会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结合生活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
明确露与霜的不同与相同。
相互评分,评价自己小组的实验的完成度与不足。
观察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的造露和造霜作铺垫。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很多节气的命名与天气现象有关,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这是很好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题材。
板书设计
露和霜
造霜:
造露:
1.
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
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
一块湿毛巾。
下垫一块湿毛巾。
2.
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
观察杯子的外壁。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
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
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
这就是霜。
教学反思
教案检查记录
签字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