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雨和雪课时第周第课时课时课型实践操作课日期四维目标科学知识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科学探究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具、学具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抹布、火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开展实验总结形成过程总结特点把握核心内容一、导入新课(比较雨和雪的不同之处及相同之处)1.欣赏雨中、雨后、雪中、雪后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比较雨和雪的不同。2.让学生谈谈雨天、雪天的感受,以及人们在雨天、雪天的相关活动。3.借助维恩图记录雨和雪的不同之处及相同之处。从它们的形态、颜色、形成时间、形成原因等方面加以比较。(此活动更多地聚焦于雨和雪的形态及形成原因,不要求面面俱到。)二、模拟雨的形成。1.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实验前教师可以出示实验的要求及步骤。(提醒学生关注实验不同阶段的重点现象。)2.采用猜想加验证的方式。大自然中的雨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如何设计?3.实验时要分析各个实验要素及过程,如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为什么要在培养皿上放冰块等。4.实验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下雨”过程,想一想大自然中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三、根据示意图描述大自然中雨、雪的形成过程。1.在前面描述雨的形成的基础上,猜猜雪是如何形成的。2.出示示意图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雨、雪的形成过程,然后跟书中的示意图作对比。3.读图时,首先要认识图中不同图形的含义,其次要认清不同箭头表达的意思,最后连起来说一说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提醒学生并不是在云中形成小冰晶就能形成降雪,只有低空气温较低,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融化,才会形成雪花,如果融化了就是雨或雨夹雪了。)4.读图后可以播放雨和雪的形成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四、观察雪花的形状,交流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1.先让学生画一画头脑中的雪花形状,再出示雪花特写的照片,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2.先揭示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比如雨和雪,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然后出示三张降水形式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降水形式,根据图片说出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3.在描述三种降水形式的特点时可以与降雨作比较,这样便于说出它们的特点。4.播放“不一样的降水”视频,加深学生的认识。五、总结全课、拓展。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学生试着说说简单的实验步骤以及每一步的意义。引导学生用观察到的细节信息支撑自己的推断,并鼓励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表述观点。学生逐一讨论每张图片,也可以分小组选择一张图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绘制出演变示意图。引入新课,聚焦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雨和雪的不同之处有很多,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为下面解析雨和雪的形成原因作铺垫。这是典型的实验室模拟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形象直观,将大自然中难以觉察的宏观现象或缓慢过程微缩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建构雨的形成过程的概念。雨的形成在小学课堂比较容易模拟,但如果从原理及现象层面模拟雪的形成则很难,所以借助示意图来描述雨、雪的形成过程。同时,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关联的,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上便于比较认识。学生头脑中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但六角形雪花具体为何物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选择不同的雪花图片丰富学生的认知。降水包括水平降水与垂直降水。教材里呈现的这三张图片都是垂直降水,符合小学生头脑中关于降水的认知。列举的这些降水基本涵盖了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降水形式。板书设计雨和雪雨雪相同之处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雨的形成。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教学反思教案检查记录签字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