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水滴的“旅行”课时第周第课时课时课型实践操作课日期四维目标科学知识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科学探究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科学态度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教具、学具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把握核心内容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导入新课(观察实物场景图,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1.用一个大的问题情境来涵盖这节课的教学:天空中年年降水,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这部分教学以大问题统领,但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展开,例如,地上的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天上的水又是怎么降下来的?降下来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将这些问题完整地串在一起,便形成了水循环的初步概念。)2.根据教材图片描述水的运动时,先让学生分析一下图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说说这幅图上哪里有水;然后让学生小组论,教师提示一些关键的问题: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来自哪里?降落在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3.在图中增画箭头,表示水的变化运动的路径。4.教师与学生一起初步小结,揭示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循环往复地运动着,形态不断变化,空间位置不断变化,总体保证了大海晒不干,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二、根据示意图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回顾雨和雪的形成,利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绘制草图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表示出来。将学生建立的模型在黑板上张贴出来,观察比较分析。2.出示教材图片,解释红色箭头与蓝色箭头表示的含义。利用教材上的水循环图完整地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注意用一些科学的概念,如蒸发、凝结、降水等。3.通过提问“水为什么能够循环”,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可以尝试解释太阳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地球引力对水循环有什么影响。4.针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水循环对于地球或人类有什么意义”适当增加认知的难度。(在描述水循环的过程中,把握水循环的主体过程,不必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或机械记忆,关注的是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1.采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2.描述水循环模型里的小草、水池分别代表什么,猜猜这个模型里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描述在这个模型内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3.补充拓展,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水循环的小诗或童话,在班级交流,起到与课题呼应的效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让学生利用前几堂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学生自己懂动手模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变化原理。通过创设真实的有海洋、云朵、降雨、树木的情境,展现一个区域内的水循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来解释水循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模型图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水循环的大概念认知。建模是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技能。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板书设计水滴的“旅行”教学反思教案检查记录签字补充资料:雪花雪花是一种晶体,是天空中的水汽凝华形成的固态降水,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多呈六边形,形状像花。雪花的形状极多,每片雪花都像一幅极其精美的图画,连许多艺术家都赞叹不已。雪花大都是六边形的,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云中雪花的“胚胎”小冰晶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呈六棱柱状,长而细,叫柱晶。但有时它的两端是尖的,像一根针,叫针晶。另一种则呈六边形的薄片状,就像从六棱铅笔上切下来的薄片,叫片晶。对于六边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的弯曲程度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的面、边、角上的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如果云中水汽不太丰富,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水汽只在面上凝华,这时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如果水汽稍多,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水汽在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由于凝华的速度还与弯曲程度有关,弯曲程度大的地方凝华较快,所以在冰晶边上凝华比面上快,这时多形成片状雪花;如果云中水汽非常丰富,实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这样在面上、边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但尖角处位置突出,水汽供应最充分,凝华最快,所以多形成枝状或星状雪花。降水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云。水汽在云滴表面凝聚,大小云滴在不断运动中合并,使云滴不断凝结(或凝华)而增大,云滴增大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降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地物表面及低空形成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凇,又称为水平降水;二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凇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凇等不作降水量处理。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发生降水不一定有降水量,只有有效降水才有降水量。人工降水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高射炮等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缓解或解除农田干旱、增加水库水量或提高其供水能力、增加发电水量等。人工增雨分为暖云增雨与冷云增雨。要使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或增雨,就要在云中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物质,促使大云滴生成,形成或增加降水。若要冷云(温度低于0℃的云)降水,就要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从而产生大量冰晶,使冷云上部的冰晶密度增大,促成或增加降水。人工降雨的作业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在地面布置碘化银燃烧炉。催化剂依靠山区向阳坡在一定时段常有的上升气流输送入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经济、简便,明显的缺点是难以确定催化剂入云的剂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经常有地形云发展、交通不便的山区。二是以高射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由于增程焰剂炮弹和焰剂火箭的研制成功,将催化剂在合适的时段按需要的剂量输送到云的合适部位的问题已基本获得解决。虽已有车载火箭装备,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但相对于飞机,这种作业方式的机动性较差,适合在固定目标区作业(如为水库增水),特别是对威胁飞机飞行安全的强大对流云进行的催化作业。三是飞机催化作业。飞机催化作业的应用比较广,可以根据不同的云层条件和需要,选用暖云催化剂及其播撒装置、制冷剂及其播撒装置(如干冰、液氮),也可挂载碘化银燃烧炉、飞机焰弹发射系统。还可装载探测仪器进行云微结构的观测和催化前后云宏、微观状态变化的追踪监测。不过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用来“播雨”,一般说来,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和层积云,或中云族中的高层云较为适宜,少云或者晴空条件下就不能进行飞机人工增雨。水循环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实现了地球系统水、能量和地球生物化学物质的迁移和转换,构成了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水循环联系着海陆两大系统,塑造着地表形态,制约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不断提供再生的淡水资源。因此,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意义重大。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