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酸碱反应(1)酸碱反应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边滴边振荡,溶液的颜色变浅直至消失,说明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或酸性,氢氧化钠和酸发生了反应。(2)酸碱反应的原理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能生成盐和水(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如:HCl+NaOH===NaCl+H2O二、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从上述实验可知:开始滴加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烧杯中的氢氧根离子减少,氯离子增多,钠离子不变。可知,酸和碱反应实质: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碱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可用如下式子表示:H++OH-=H2O[特别提示](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显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退去。(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酸和碱的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许多酸碱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一般需要借助于指示剂颜色和溶液pH的变化或溶液温度的变化来证明发生了反应。(3)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完全)酸碱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之一,而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完全)是一易错难点。如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实验前后溶液都为无色溶液,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预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在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判断反应是否发生。除此之外还可用pH试纸和探测温度的方法。三、酸碱反应的应用(1)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酸碱反应的原理,在酸(碱)性土壤中加入适量的碱(酸),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如农业上常施加熟石灰来降低土壤的酸性。(2)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处理工业废水,解决环保问题;精制石油时,可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3)在医药方面的应用。胃酸过多时,医疗上常用能与酸反应的碱性物质作为药品降低胃液的pH,使之达到正常范围,常用的药剂有Al(OH)3等。【例1】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B.反应前的两溶液均可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例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课堂的精髓,借助科学实验现象如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的生产或沉淀、气体逸出等,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化学反应是否发生.(1)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可以直接观察现象来确认.如图甲,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出现,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铜能发生化学反应;(2)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借助酸碱指示剂使反应现象外显可见.如图乙,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向。本实验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比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更合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学习酸碱反应时,很多同学对其产生探究兴趣.(1)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2)乙同学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①由图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B点表示的含义是.?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③B到C的过程中,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3)丙同学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分析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丁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不可行的是.A.无色酚酞试液B.FeCl3C.BaCl2D.KNO3?.1.向盛有酚酞和K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A.镁条B.稀盐酸C.碳酸钠溶液D.紫色石蕊溶液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B.反应后溶液呈中性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3.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4.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能得出的结论正确是(?)A.该反应是稀HC1滴到NaOH溶液中B.a克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C.A点时,溶液的溶质为NaOH、NaClD.B点表示稀盐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一定相同5.“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如图所示的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氢氧化钙溶液的俗称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图中C方框内甲粒子的符号:甲 。6.中和反应在医药卫生和工农业上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1表示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请从曲线图1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________。(2)实验操作是按照以上________(甲或乙)图所示进行.(3)图中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4)已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能与100g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①该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②当pH=7时,烧杯内未见固体沉淀,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7.如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烧杯中溶液的颜色由色逐渐变为?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结束时,老师滴加两滴反应后的溶液到玻璃片上,烘干后出现白色固体.小明说这是氢氧化钠,小刚认为不可能,证据是?.(3)图3是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此反应的实质是盐酸溶液中的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结合,生成了水.酸和碱往往都能发生类似反应,请尝试书写氯酸(HClO3)与氢氧化钾(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20g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g.1.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再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B.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再不断滴入稀盐酸C.用pH试纸测氢氧化钠溶液pH,再滴加稀盐酸,pH逐渐降低,最终小于7D.向装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2.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B.反应前两种溶液均能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C.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和Cl﹣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3.“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如图所示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图中C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填粒子符号,下同)和结合成H2O.4.学习酸碱反应时,很多同学对其产生探究兴趣。(1)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同学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①由图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________。③B到C的过程中,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__(填离子符号)。(3)丙同学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分析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丁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不可行的是?。A.?无色酚酞试液??B.?FeCl3???C.?BaCl2??????D.?KNO3.5.已知甲、乙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甲和乙溶液进行中和反应时,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甲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2)当加入甲溶液的质量是5g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3)当加入甲溶液的质量是15g时,向此时溶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不会出现明显实验现象的是 (填写下列各项的序号)。①碳酸钠粉末②氯化钡溶液③氢氧化钾溶液④石蕊试液(4)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写出相应计算过程)6.用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测定未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稀盐酸,某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锥形瓶锥形瓶+稀盐酸锥形瓶+反应后溶液质量/克35.555.580.5(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_______________克。(2)本次实验中,实际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__克。(3)请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4)另有同学做了同样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例1】D【例2】(1)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酚酞变色时更容易观察【例3】(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2)放热、酸碱恰好完全中和反应变小Na+、、H+(3)2NaOH+CO2=Na2CO3+H2O(4)CD1.B2.A3.D4.B5.(1)石灰水;Ca(OH)2+2HCl=CaCl2+2H2O;(2):Ca2+6.(1)撕一小段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中,用玻璃棒蘸取试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2)乙;(3)NaOH、NaCl;(4)①8%;②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5.85%.7.(1)乙,红,无,NaOH+HCl=NaCl+H2O(2)不可能,中和恰好反应时,所得的是氯化钠的溶液,析出的白色固体应为氯化钠;(3)氢离子HClO3+KOH=KClO3+H2O(4)401.A2.D3.2NaOH+H2SO4=Na2SO4+2H2OSO42-H+OH-4.(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2)放热;酸碱恰好完全中和;减小;Na+、H+(3)2NaOH+CO2═Na2CO3+H2O(4)CD5.(1)H2SO4;(2)红色,NaOH、Na2SO4;(3)③;(4)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84g.6.(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0克×16%=80克。(2)反应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5克-55.5克=25克。(3)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5克×16%=4克。NaOH+HCl===NaCl+H2O4036.54克x=x=3.65克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5%。(4)根据pH可知其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计算出的结果偏大。【解析】(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0克×16%=80克。(2)反应后锥形瓶和溶液的总质量等于锥形瓶和稀盐酸的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之和,那么实验中消耗的氬氧化钠溶液质量为:80.5g-55.5g=25g。(3)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5克×16%=4克。NaOH+HCl===NaCl+H2O4036.54克x=x=3.65克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8.25%。(4)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7.8,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造成偏差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后溶液pH>7,说明NaOH过量了,算得的盐酸溶质量分数也偏大。2021-2022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培优提高”讲义(七)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