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目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为此他(???)A.?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计划2.我国过去以“五年计划”作为经济发展的短期规划是受哪个国家的影响(???)A.?美国????????????????????????????B.?苏联????????????????????????????C.?德国????????????????????????????D.?英国3.丘吉尔曾说:“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D.?创建斯大林模式4.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商业5.下表为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苏联美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年经增长率24.3%17%9.4%7.154.3%3%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体制④农奴制改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兑:“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7.一位美国记者在1936年来到苏联,他最有可能看到的场景有(???)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粮食丰收了,他在缴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9.(2020九上·浙江月考)苏联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农业全盘集体化”,这一变化造成了(???)A.?城市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迅猛增加C.?轻工业的缓慢发展?????????????????????????????????D.?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0.(2020九上·杭州月考)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斯大林执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2.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蛮化说明了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并指出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3)根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说它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哪些借鉴。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表1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注:普特=16.8千克——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据题干关键信息“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并结合所学,为此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2.【答案】B【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建国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进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政府以“五年计划’作为经济发展的规划是受到苏联的影响。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苏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熟记基础知识,知道一五计划受苏联影响。3.【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联系所学知识,列宁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台,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BC三项都不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创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及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影响。4.【答案】A【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可以得出,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5.【答案】B【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题干图表是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上台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B项②③是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6.【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油”“没锅”“没有柴”,可知在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模式下,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失去了私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住宅。这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A项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笑话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联系苏联历史可知,1936年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集体农庄与新宪法均能看到,而当时是计划经济,不可能出现自由贸易,另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C项①③1936年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1936年苏联历史的准确认识,解题时紧扣关键信息“1936年”。8.【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准确识记。识记与灵活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容、特点以及影响。9.【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生产,农业的经营规模扩大了一百倍。另一方面,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的道路。但“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苏联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农业全盘集体化”造成的后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0.【答案】A【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11.【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和题干信息,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属于容易题。注意区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原因。12.【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需要正确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3.【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可知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等方面进行回答。“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可知是新经济政策。背景:依据教材知识,从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对二者不同特点的认识,从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阅读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围绕上述内容具体组织问题的答案。故答案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4.【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国的余粮征集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余粮征集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3)从苏俄的余粮征集制和新经济政策,是基于当时苏俄的国情。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制定,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政策的调整,难度适中,以考查基础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苏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15.【答案】(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所给价格极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2)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出现了增长。主要原因是:战争结束,社会比较安定;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还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用强制性指令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等长期落后。所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此时的西方正面临“经济的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因此,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知识。1/1(…………○…………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目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1929年,斯大林喊出了一个口号:“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为此他(???)A.?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制定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计划【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据题干关键信息“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吧!”并结合所学,为此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斯大林模式建立与影响的相关知识。2.我国过去以“五年计划”作为经济发展的短期规划是受哪个国家的影响(???)A.?美国????????????????????????????B.?苏联????????????????????????????C.?德国????????????????????????????D.?英国【答案】B【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建国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进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政府以“五年计划’作为经济发展的规划是受到苏联的影响。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苏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熟记基础知识,知道一五计划受苏联影响。3.丘吉尔曾说:“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D.?创建斯大林模式【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联系所学知识,列宁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上台,他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BC三项都不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创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及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影响。4.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商业【答案】A【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可以得出,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5.下表为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苏联美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年经增长率24.3%17%9.4%7.154.3%3%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体制④农奴制改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题干图表是1921-192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上台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B项②③是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6.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兑:“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油”“没锅”“没有柴”,可知在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模式下,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失去了私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住宅。这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A项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符合史实,但与本题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笑话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7.一位美国记者在1936年来到苏联,他最有可能看到的场景有(???)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联系苏联历史可知,1936年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集体农庄与新宪法均能看到,而当时是计划经济,不可能出现自由贸易,另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C项①③1936年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1936年苏联历史的准确认识,解题时紧扣关键信息“1936年”。8.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粮食丰收了,他在缴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准确识记。识记与灵活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容、特点以及影响。9.(2020九上·浙江月考)苏联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农业全盘集体化”,这一变化造成了(???)A.?城市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迅猛增加C.?轻工业的缓慢发展?????????????????????????????????D.?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生产,农业的经营规模扩大了一百倍。另一方面,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的道路。但“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苏联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农业全盘集体化”造成的后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0.(2020九上·杭州月考)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的能力。11.斯大林执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D【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和题干信息,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属于容易题。注意区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原因。12.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答案】C【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需要正确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蛮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可知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等方面进行回答。“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可知是新经济政策。背景:依据教材知识,从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对二者不同特点的认识,从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阅读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围绕上述内容具体组织问题的答案。故答案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前者是在苏俄刚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实施的。后者是在苏俄经济因长期的战争而濒于破产,许多地区农民因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而发生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材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材料二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并指出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3)根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说它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哪些借鉴。【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国的余粮征集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余粮征集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3)从苏俄的余粮征集制和新经济政策,是基于当时苏俄的国情。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制定,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政策的调整,难度适中,以考查基础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苏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表1表1: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注:普特=16.8千克——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答案】(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在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农产品,所给价格极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下降。(2)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出现了增长。主要原因是:战争结束,社会比较安定;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还完成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用强制性指令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等长期落后。所以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本题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此时的西方正面临“经济的崩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因此,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持肯定的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故答案为:(1)原因: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变化趋势: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会相对安定;实行新经济政策,跳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作者的看法:赞赏(或肯定)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关知识。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目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目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