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5.1
法不可违
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过程和方法: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重点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难点
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什么是诚信?
诚信有何什么?
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是什么?
导入新课:
思考:调节人们行为的主要社会规则是什么?
出示学生目标:
(1)明确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种类。
(2)在生活和交往中自觉遵章守法。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倾听并思考
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法律规范对人们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补充如: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师讲解: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5)从违反法律的类型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教师讲解: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2)
李某增值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教师讲解: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该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3)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同学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教师讲解: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4)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5)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6)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强调:
(7)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主要涉及到哪部法律?
(2)我们身边的民事活动有哪些?民法怎样规范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解:(1)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小知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作用: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2、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1)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强调: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
教师讲解: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如:不履行合同、非经同意展出他人照片、非经同意出版你的书
民事权利包括哪些?
教师总结: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其中,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
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讲解: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3、材料分析:下列名言,告诫我们什么道理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思考: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尝试回答如: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学生分析案例,交流: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举手汇报如: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交流后汇报如: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问题交在班级汇报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
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分析交流如:
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学生结合教材,认真听教师讲解,及时做好笔记。
学生读名言谈感悟,如:小恶也是恶、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害人害己,坚决杜绝违法行为
学生交流举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第一目内容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借助教材“动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从而自然的引出:法律的作用。
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分别选取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三类违法行为的特点以及其分别承担的责任,使本节的难点知道得以形象的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通过归纳总结,把三类违法行归到一个表格里,使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三类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教师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知识形象简洁易懂易记。
通过设置阅读并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使阅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通过小知识的展示,使学生对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所了解,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
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使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便
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讲解民事权利包括哪些内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民事违法行为的性质,从而使以后能够概括侵犯的权利判断违法行为的性质。
通过名言警句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违法的危害性,从而引出问题:怎样做到遵章守法,符合认知规律。
检测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表明吸食毒品(
)
A.是一般违法行为
B.是严重违法行为
C.应受刑事处罚
D.应负民事责任
2.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由于民事违法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所以被称为
(
)
A
.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不良行为
3.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做一个尊法守法的好公民。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