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单元二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过程和方法: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难点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复习检测什么是诚信?诚信有何什么?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是什么?导入新课:思考:调节人们行为的主要社会规则是什么?出示学生目标:(1)明确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种类。(2)在生活和交往中自觉遵章守法。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倾听并思考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法律规范对人们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作用?教师补充如: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规范的重要性?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什么是违法行为?教师讲解: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5)从违反法律的类型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案例分析: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教师讲解: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2)李某增值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教师讲解: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该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3)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同学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教师讲解: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4)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5)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6)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强调:(7)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教师总结: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主要涉及到哪部法律?(2)我们身边的民事活动有哪些?民法怎样规范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师讲解:(1)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小知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作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2、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1)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强调: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教师讲解: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如:不履行合同、非经同意展出他人照片、非经同意出版你的书民事权利包括哪些?教师总结: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其中,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什么责任?教师讲解: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3、材料分析:下列名言,告诫我们什么道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思考:怎样做到遵章守法?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学生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尝试回答如: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学生分析案例,交流: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学生举手汇报如: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学生交流后汇报如: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学生回答: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学生以组为单位,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问题交在班级汇报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学生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分析交流如: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学生结合教材,认真听教师讲解,及时做好笔记。学生读名言谈感悟,如:小恶也是恶、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害人害己,坚决杜绝违法行为学生交流举例如: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第一目内容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借助教材“动用你的经验”,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从而自然的引出:法律的作用。通过三则材料分析,分别选取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三类违法行为的特点以及其分别承担的责任,使本节的难点知道得以形象的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通过归纳总结,把三类违法行归到一个表格里,使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三类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师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知识形象简洁易懂易记。通过设置阅读并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使阅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通过小知识的展示,使学生对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所了解,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使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讲解民事权利包括哪些内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民事违法行为的性质,从而使以后能够概括侵犯的权利判断违法行为的性质。通过名言警句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违法的危害性,从而引出问题:怎样做到遵章守法,符合认知规律。检测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这表明吸食毒品()A.是一般违法行为B.是严重违法行为C.应受刑事处罚D.应负民事责任2.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由于民事违法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所以被称为()A.犯罪行为B.一般违法行为C.严重违法行为D.不良行为3.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小结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做一个尊法守法的好公民。谈收获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