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运动的快慢【主要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涉及课标】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不同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视频。学生分组材料:秒表、皮尺、计算器、记录表、笔。事先在教室里或周边空地布置场地:将皮尺拉开固定在地面。【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谁快谁慢——出示豹子追逐羚羊的视频,聚焦问题:同学们,看了视频,请你说说看,豹子和羚羊谁快谁慢?你是怎么判断的?2.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观察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动物之间的追逐奔跑,学生能很快得出谁快谁慢的结论——判断的依据是豹子追上了羚羊,引入快慢的问题。】二、交流快慢话题,认识速度概念。1.谁快谁慢——分别出示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时刻和起点起跑的两张图片。提问:在这场赛跑比赛中谁快谁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红色衣服运动员最快,因为他先碰到终点。提问:在赛跑比赛的时候,必须有终点。还要有什么?(起点)。为什么要设置起点和终点?——路程一致,保证比赛的公平2.谁快谁慢——出示校内学生赛跑比赛的成绩表格。交流:假设在同一场比赛中,我们可以通过谁先达到终点来判断谁最快。这是我校刚刚举行的男子100米赛跑比赛,由于人数较多,分成两场比赛。可以通过什么来判断谁快谁慢?(时间)得出结论: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运动快。【设计意图:从赛跑话题聊起,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赛跑成绩时也能够引入路程与时间这两个概念,利于学生理解速度概念。很多正规比赛由于参赛人数多要分多场进行比赛,但同样可以比出成绩,那是因为采用相同的路程计跑步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成绩好。】3、谁快谁慢——出示一些典型的交通工具、动物、自然现象等1小时移动的距离图。得出结论: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远,运动快。【设计意图:比较运动快慢的另一种方式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将时间设定为1小时,一个是对比起来很直观,另一个也为速度的概念埋伏笔。】4、谁快谁慢——出示两位同学步行的路程和时间,判断谁快谁慢。交流:当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怎么比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1秒行进了多少米,1小时行进了多少千米。数学课上学习过速度的计算方法,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设计意图:速度概念的提出可谓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须注意的是科学课与数学课都有关于速度的教学,科学课注重概念认知,数学课更关注数学运算,不要将本节课一开始就定位在速度的计算上。】三、给运动速度排序。1、再次出示前面的交通工具、动物、自然现象的速度,学生进行排序,并将排序的结果按照从快到慢的顺序用1、2、3……表示出来。【设计意图:排序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过程技能,给速度排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四、测量走路速度。1、出示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固定距离5米,测量花了多少时间,一种是固定时间5秒,测量走了多远,最后用路程除以时间计算出速度,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教师和学生示范两种测量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秒表的使用以及距离的读数方法。3、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4、通过分析数据,讨论交流: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走路速度大约是多少?每个人的走路速度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设计意图:步行是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步行速度没有概念,从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学习是关注学习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测量走路速度简单易行,便于操作。】5、播放视频——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拓展了解光速和声速。五、交流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1、出示公路限速标志以及交通事故的图片。提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限制速度?——速度太快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即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2、思考:为什么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如果那样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3、讲述高空抛物引起事故的案例,说说这样做的危害。【设计意图:讨论公路限速、楼梯奔跑、高空抛物这样的现实话题,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样做的危害,尤其是楼梯奔跑,减少校园伤害。这里不仅仅是科学道理的解释,也有安全与法律教育。】板书设计:运动的快慢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大小:速度=路程÷时间单位:米/秒、千米/小时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