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华民族一家亲 (3课时)课件+教案+音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中华民族一家亲 (3课时)课件+教案+音视频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华民族一家亲》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二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教材分析】
第三板块
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第二板块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第一板块
中华民族大家庭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分布特点,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还不均衡,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一板块
明确民族关系
第二板块
认知
第三板块
行动
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1.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对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概念不再陌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
【学情分析】
2.学生对各民族分布及民族关系、风俗等了解有限。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重点: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难点: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难点: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三课时
火把节就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同胞的节日。人民在村子中央点起大火把,各家门前点起小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同学们对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或风俗进行查。请拿出调查表,和你的四人小组分享你的调查成果。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汉族
赫哲族
回族
德昂族
东乡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珞巴族
傈僳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家族
土族
佤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侗族
鄂伦春族
锡伯族
瑶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壮族
五(1)班准备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请看他们准备了什么节目?
精准扶贫
兴边富民
精准扶贫
爸爸告诉我,从2010年开始,嘉兴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年来两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越来越广泛,两地人民的情谊越来越深厚。
我们浙江、嘉兴也为精准扶贫出了不少力,大家可以结合课前调查来说一说。
茶卡盐湖
今年8月,桐乡尚阳小学的沈燕老师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每年嘉兴都有几十个老师前往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支教。
浙江广电集团主办了精准扶贫公益活动“886助跑行动”
,聚焦8个对口地区,投放8亿广告资源,推出主题新闻宣传、公益形象展播、商业广告投放、线上直播带货、综艺植入推广、主题晚会礼赞六项助跑行动。
援建、支教、资金、技术,精准扶贫,各民族共同奔向美好,也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在全面小康这条路上,还有不少政策扶持。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指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居住着壮、汉、苗、京、彝等民族。2011年以来,政府在这个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口岸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工人忙于卸装货物
兴边富民歌
打竹板,走上台。
喜笑颜开夸一夸。
边境地区政策好,
农业、工业、商贸齐发展。
游人如织新面貌,
各族群众生活乐淘淘。
兴边富民真真好,
兴边疆,富民众。
民族团结第一位,
巩固边防有功劳。
全面小康你我他。
如果请你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班队策划,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兴边富民
我们找了新冠疫情期间,少数民族同胞驰援武汉的事例和大家分享。
我们组打算用电子琴演奏蒙古族民歌《火红的萨日朗》。
我们打算找一组一带一路对少数民族影响的照片,分享其中的故事。
我们组打算演唱并介绍“天路”。
青藏铁路
“天路”颂歌
青藏高原地势高,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曾经有人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2006年7月1日,被人们看成是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揭开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为了建造青藏铁路,有的汉族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青藏高原,把灿烂的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在建设过程中,藏族与汉族等多民族建设者在一起,解决了高原铁路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上南天路”
甘肃敦煌至青海格尔木的敦煌铁路
建设中的川藏铁路
云南省独龙族怒族自治区独龙江公路隧道开通
格库铁路全线铺轨贯通
预计10月底开通运营
谢谢!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意为“游戏”或“娱乐”,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蒙古族节日
藏族
藏族的礼仪中,献上哈达是最崇高的。
藏族习俗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
接受哈达时,亦双手躬身接过哈达或者躬身让献者把哈达挂在脖子上。
献哈达时候会说:扎西德勒
接受哈达时候也会说:扎西德勒
回族
大部分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最喜欢穿白色衣服。回族男子常常戴着无檐小白帽,也称“回回帽”。
回族人民爱清洁,讲卫生。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不吃死物、血液和猪肉。
回族风俗
同学们,如果你去回族朋友家做客,要注意些什么呢?
回族同胞爱清洁,讲卫生,我们去做客时要注意这一点;选择礼物的时候不能是猪肉制品,要选择清真食品。
壮族
壮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五色糯米饭。人民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热闹非凡。
五色糯米饭
壮族歌圩(共35张PPT)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华民族一家亲》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二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教材分析】
第三板块
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第二板块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第一板块
中华民族大家庭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分布特点,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还不均衡,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一板块
明确民族关系
第二板块
认知
第三板块
行动
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1.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对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概念不再陌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
【学情分析】
2.学生对各民族分布及民族关系、风俗等了解有限。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重点: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难点: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你们熟悉这些食物吗?
有趣的别称

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少数民族称做“胡”,这些食物带有“胡”字表明了大部分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原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北边疆地区,黄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也传到了中原地区。
请阅读书本56页的活动园。
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的起到了哪些作用?
在我国西北地区,以茶叶等生活用品为主要商品。以马为主要运输工具,所以称为茶马古道。
什么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为藏族驮去了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交换马匹、牛羊、皮毛等回内地。
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的起到了哪些作用?
茶马互市
傣族的凤尾竹传到了西藏地区,使得西藏乐器弦子的旋律中也透出了凤尾竹的韵味。
月光下的凤尾竹
茶马古道推动了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个民族直接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一条曲曲折折的茶马古道,汉族和少数民族互利互惠。不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各民族共团结,齐发展。
请拿出课前调查表,小组交流讨论。
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文成公主进藏
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配合下收复台湾。
各民族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参政议政,为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56个民族开拓疆土,保家卫国,参政议政,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是呀,我们要谢谢各民族的医护工作者,共同维护了我们美好的家园。
你想对这群可爱的人说些什么?
嘉兴有很多朝鲜族餐厅,我们全家都爱吃。
你知道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哪些事例?
“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蒙古族。
《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
旗袍来源于满族,已成为多民族妇女喜欢的服装。
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共创灿烂中华文化
嘉兴有很多朝鲜族餐厅,我们全家都爱吃。
旗袍来源于满族,已成为多民族妇女喜欢的服装。
“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蒙古族。
《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习近平:党中央支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谢谢!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中的第二课,是在前一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的基础上,由祖国大好河山延伸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本课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二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分布特点,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还不均衡,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第一个板块从总体上明确了民族关系,即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个板块与第三个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对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概念不再陌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分布及民族关系、风俗等了解有限。本课,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能够更加了解各民族,能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纠正其认识上的片面性,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
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难点:
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第一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难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过程】
一、感受民族大团结
1.歌曲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堂从一首歌开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歌曲听完了,你从歌曲中听到了哪些信息,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相亲相爱,很热烈的情感。
2.引出课题:真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了解民族构成
1.同学们,说说你是什么民族呢?(指名交流。板书:汉族)
2.除了汉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呢?(指名交流)
预设:我知道维吾尔族、藏族、纳西族。
我知道满族、白族、彝族。
点评:知道的真不少。你们认识、熟悉其他民族的朋友吗?
我们的邻居是一位朝鲜族阿姨,有时会把自己做的泡菜分享给我们。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内蒙古旅游,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还遇到了好多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我家小区外面,有一家牛肉拉面馆,味道很不错,店主是一位回族的叔叔。
爸爸妈妈带我去过云南旅游,那里有许多民族,但是我有点搞不清他们是什么名字。
3.中国有56个民族呢,要全部搞清楚可不容易。通过一分钟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56个民族,喊一喊他们的名字。(播放视频:56个民族)
4.接下来,做一个小调查:班级中不是汉族的同学请举手。(现场调查)通过这个课堂小调查,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汉族的人最多。
5.不仅我们班汉族的同学是最多的,全国来看也是汉族人口最多。请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读到了什么?(出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图表)
预设:汉族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占了8.5%;汉族人口多。
小结:所以我们习惯称除汉族外的55民族为“少数民族”。(板书:少数民族)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1.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中国民族分布图,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出示民族分布图)
预设:少数民族分布的非常广,散布居住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东南西北都有。
点评:是呀,各族人民共同居住祖国的各个省份,这就是民族分布两大特点:大散居、交错杂居。(板书:大散居、交错杂居)
预设:
我观察到西部的少数民族比东部多。
我还观察到在我国的西南角,有个省份的少数民族特别多。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出示重点提示)知道这是哪个省份吗?这里又聚集着哪些民族?
预设:我知道这是云南省。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傣族……
云南地区居住的民族一口气都说不完呢!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这是云南省的民族分布图,彩色部分代表各个少数民族。通过这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不论是各个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彼此交融,居住在一起。
对呀,这体现的就是交错杂居。
预设: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壮族,就聚居在云南省的东南角。
各民族聚居在此。这体现了民族分布的另一个特点:小聚居。(板书:小聚居)
预设:我们第六课学过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那里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
你能从地图上找出这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其他同学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
预设: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点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能体验小聚居的特点。
2.正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的利益,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出示知识窗)
知识窗: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之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我们浙江省虽然以汉族人口为主,但是也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是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
四、感受民族关系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了。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和两张柱形图,你有什么发现?人口流动频繁又会带来什么好处?带着这2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有18个少数民族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这一数量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增加到22个、28个、43个。2000年民族分布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11个;2010年这个数量增加到20个。
(出示文字和两张柱形图,小组讨论2-3分钟)
2.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啊,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少数民族流动范围很大;10年间,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迅速增长;到2010年,已经有40多个少数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是呀,说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其他省份发展。这样的流动又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外出打工、经商,带动了家乡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多了,各民族间的感情更好了。
3.同学们的生活感受到过各民族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吗?
预设:
我们小区门口美味的牛肉面就各族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啊,回族叔叔离开家乡,到嘉兴开店,把回族美食带给我们。
爸爸带我去过嘉兴的水果批发市场,那里有好几个维吾尔族同胞,他们把新疆美味水果带到了嘉兴。
我堂哥在秀洲中学上学,他们学校有个新疆班,因此他交到了好多维吾尔族朋友,了解到了许多维吾尔族的风俗。
近10年间,嘉兴地区的少数民族增长了近3倍呢。大家读一读这条新闻。(出示新闻)
小结:各民族相互间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多,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为了更好维持这样的民族关系,需要法律来保障。(出示《宪法》第四条,播放录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除了宪法,还有……(播放统计视频)
5.从宪法和统计视频中,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宪法这样规定?
预设:
我读懂了不论人口多少,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
如果做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可能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制定了这么多相关法律。
破坏民族团结,就会受到法律制裁。我国《刑法》第249-251条就给出了量刑标准。(出示《刑法》相关章节)
课堂小结: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和谐中国:平等团结,携手并进。(播放习近平讲话视频,板书:和谐中国:平等团结,携手并进)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各民族又做出了哪些贡献了?下节课我们在讨论。
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
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美食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民族分布特点,感受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华民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美食,请看。(出示美食图片)
二、民族团结创辉煌
1.同学熟悉这些食物吗?(学生交流)
预设:熟悉呀,这些是都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
今天早上妈妈给我准备了葡萄带到学校。
胡萝卜就跟不用说了,每周我们学校的午餐中都会出现。
是呀,这些食物几乎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它们还有不少有趣的别称呢,看:核桃又叫胡桃,芝麻又叫胡麻,蚕豆又叫胡豆,黄瓜又叫胡瓜,香菜又叫胡荽。
这些别称有个什么特点?
预设:都有个“胡”字
为什么这些食物前都会有个“胡”字?(出示文字)
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少数民族称做“胡”,这些食物带有“胡”字。表明大部分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
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出示图片文字,播放音频)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中原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北边疆地区,黄瓜、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也传到了中原地区。
像这样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板书:文化交融),还有著名的茶马古道。
2.阅读教材56页的活动园,请你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中起到哪些作用?
同学们圈圈划划,读得真仔细。这两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们,什么是茶马古道呢?
预设:在我国西北地区,以茶叶等生活用品为主要商品。以马为主要运输工具,所以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民族交流中起到哪些作用?
为藏族驮去了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交换马匹、牛羊、皮毛等回内地。
傣族的凤尾竹传到了西藏地区,使得西藏乐器弦子的旋律中也透出了凤尾竹的韵味。
点评:我们先来听听傣族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播放音频),再欣赏藏族弦子的演奏(播放视频)。你感受到了韵味的相似吗?
茶马古道推动了我国西南边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直接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边疆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点评:茶马古道真实意义非凡。(播放茶马古道相关视频)一条曲曲折折的茶马古道,汉族和少数民族互利互惠。不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各民族共团结,齐发展。
三、共同保家卫国
1.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解,现在请你拿出调查表,小组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谁先来说说?(指名交流,相机补充、点评)
预设:学生介绍胡服骑射。
点评:胡服骑射取少数民族之长,补汉族之短。
学生介绍文成公主入藏。
点评:是呀,文成公主进藏现在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播放文成公主进藏视频)
学生介绍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配合下收复台湾。
学生介绍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回民支队。
点评:我们听听军事专家是如何评价回民支队的。(播放音频)
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参政议政等事例。
小结:56个民族开拓疆土,保家卫国,参政议政,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板书:保家卫国)
2.今年的一场新冠疫情,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深深的民族情谊。(播放视频)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段舞蹈背后故事。(出示新闻)
在武汉的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为了冲淡患者们生病的烦恼,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巴哈尔古丽领着大家跳了几段民族舞。这支队伍,一共由五个民族组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
你想对这群可爱的人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是呀,我们要谢谢各民族的医护工作者,共同维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四、共创灿烂文化
护士小姐姐热情的哈萨克族舞蹈带给我们温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你通过课前调查,你还收集到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哪些事例?(指名交流)
预设:嘉兴有很多朝鲜族餐厅,我们全家都爱吃。
点评:少数民族美食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蒙古族。
点评:蒙古语中“胡同”就是街巷的意思。
《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
点评:《红楼梦》中写到骑射、服饰、礼俗、生育等习俗都能反映满族的社会生活。
旗袍来源于满族,已成为多民族妇女喜欢的服装。
点评:旗袍已经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流传全国,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点评:这首维吾尔歌曲你一定听过!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点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音乐相互融合。
小结:正像刚刚你们所交流的,各民族共同创灿烂了中华文化,谁也离不开谁。(板书:共创中华文化
谁也离不开谁)
课堂小结: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跟着习主席去听听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播放视频)各民族共创灿烂中华文化
,更要共同保护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三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
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难点】
感受各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教学过程】
一、了解民族,尊重习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都有差异。
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比如说火把节就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同胞的节日。人民在村寨中央点起大火把,各家门前点起小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唱歌跳舞。(播放火把节视频)
小结:红红火火的火把也点燃我们的情绪。
2.课前,同学们对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或风俗进行调查。请拿出调查表,和你的四人小组分享你的调查成果。(小组交流3-5分钟。)
3.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谁先来介绍?
预设:我介绍的是壮族的节日三月三。壮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五色糯米饭。人民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热闹非凡。
点评:咱们一起听听壮族同胞们充满生活气息的对歌吧。(播放壮族对歌视频)
预设:大部分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最喜欢穿白色衣服。回族男子常常戴着无檐小白帽,也称“回回帽”。
回族人民爱清洁,讲卫生。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不吃死物、血液和猪肉。
听完这位同学的介绍,如果你去回族朋友家做客,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回族同胞爱清洁,讲卫生,我们去做客时要注意这一点。
选择礼物的时候不能是猪肉制品,要选择清真食品。
点评:大家想的可真周到!我们不仅要了解少数民族,还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预设:我要介绍的是藏族的习俗。藏族的习俗、礼仪中,献上哈达是最崇高的,献哈达和接受哈达时也有特定的礼仪。
点评:听了你的介绍,老师也学会了有关哈达的礼仪。
预设:蒙古族节日中最著名的就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意为“游戏”或“娱乐”,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点评:跟着草原骄子感受一下那达慕大会吧。(播放那达慕大会视频)
小结:经过同学们的交流分享,我们对少数民族又多了一分了解,也多一分尊重。共同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板书:相互了解
彼此尊重)
二、守望相助,共同小康
1.五(1)班准备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请看他们准备了什么节目?出示ppt。
预设:唱《爱我中华》和跳民族舞;准备“精准扶贫”的照片,讲背后的故事;民族间互帮互助的课本剧;“兴边富民”的快板书。
2.同学们,你们知道“精准扶贫”和“兴边富民”这两项政策吗?了解多少?(学生交流)
3.看来同学们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两项政策。通过一个小视频来了解一下“精准扶贫”。(播放介绍精准扶贫视频)
4.同学们,我们浙江、嘉兴也为精准扶贫出了不少力,大家可以结合课前调查来说一说。
预设:
爸爸告诉我,从2010年开始,嘉兴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年来两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合作越来越广泛,两地人民的情谊越来越深厚。
点评:美丽的茶卡盐湖就在海西州。海西州为了表达对浙江人的感恩之情,海西辖区所有景区对浙江人免收门票。
今年8月,桐乡尚阳小学的沈燕老师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每年嘉兴都有几十个老师前往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支教。
点评:教育赋能,精准扶贫,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希望,也为教育脱贫贡献力量。
浙江广电集团主办了精准扶贫公益活动“886助跑行动”
,聚焦8个对口地区,投放8亿广告资源,推出主题新闻宣传、公益形象展播、商业广告投放、线上直播带货、综艺植入推广、主题晚会礼赞六项助跑行动。
点评:我们来欣赏一则886助跑行动的公益广告。(播放视频)
小结:援建、支教、资金、技术,精准扶贫,各民族共同奔向美好,也有我们的一份力量。
5.
在全面小康这条路上,还有不少政策扶持,比如
“兴边富民”。请看相关链接: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指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居住着壮、汉、苗、京、彝等民族。2011年以来,政府在这个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口岸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6.这一则则新闻,一张张照片,背后是各族人民的一张张笑脸。(出示各民族笑脸图片)随着竹板声,让我们吟唱起《兴边富民》快板书。(播放快板声音,学生吟唱快板书)
兴边富民歌
打竹板,走上台。
喜笑颜开夸一夸。
边境地区政策好,
农业、工业、商贸齐发展。
游人如织新面貌,
各族群众生活乐淘淘。
兴边富民真真好,
兴边疆,富民众。
民族团结第一位,
巩固边防有功劳。
全面小康你我他。
7.如果请你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班队策划,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学生交流)
预设:
我们找了新冠疫情期间,少数民族同胞驰援武汉的事例和大家分享。
我们组打算用电子琴演奏蒙古族民歌《火红的萨日朗》。
我们打算找一组一带一路对少数民族影响的照片,分享其中的故事。
我们组打算演唱并介绍“天路”。
8.有同学打算演唱《天路》,那你们知道哪条路被称为“天路”吗?
预设:青藏铁路
9.我们一起了解“天路”颂歌。(出示文字,播放音频:“天路”颂歌)
青藏高原地势高,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曾经有人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2006年7月1日,被人们看成是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揭开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为了建造青藏铁路,有的汉族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青藏高原,把灿烂的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在建设过程中,藏族与汉族等多民族建设者在一起,解决了高原铁路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10.青藏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了14年了,“天路”的故事还在延续。(出示文字、图片)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上南天路”
;2019年12月18日通车的甘肃敦煌至青海格尔木的敦煌铁路;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独龙江公路隧道的开通,结束了云南独龙族半年雪封上的历史;今年10月即将通车的格库铁路……
小结:一条条神奇的“天路”犹如一条条吉祥的哈达,载着各族儿女驶向发展、幸福的乐园,实现全面小康。
课堂结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56个民族是一家。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板书:守望相助)
最后,我们和55个少数民族一起唱响《我爱你,中国》,在歌声中延续中华民族一家亲。(播放歌曲56个民族共唱《我爱你,中国》)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7中华民族一家亲
(
平等团结
携手并进
)?汉族???????大散居
少数民族???
小聚居
交错杂居????????????
第二课时
7中华民族一家亲
(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
文化交融
保家卫国
共创中华文化
第二课时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总的设计意图】
本课是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五上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中的第二课,围绕中华民族的这个大家庭展开。五年级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对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概念不再陌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本课旨在了解各民族,能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纠正其认识上的片面性,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在进行本课两课时教学设计时,我始终立足教材,关注学生,联系生活。
课堂伊始,一首熟悉的《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之间亲如一家的气氛,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进一步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关系打下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对文字和图表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材中也有不少统计数据和图表。比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图表,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数据和图表。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教师引导交流这几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国家民族分布的特点。
第二课时,从学生生活中常常食用的食物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交流,知晓这些食物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区的。懂得丝绸之路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的意义。教材中活动园茶马古道的例子和学生课前的调查、课堂交流,让学生懂得各民族在经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知道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课时,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学生自由交流各民族的节日和习俗,在了解的基础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较为陌生的习俗通过图片、视频、活动等方式进行补充。开展模拟班会,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的目标,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准备“精准扶贫”“兴边富民”等方面的视频和新闻,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课前调查了解浙江、嘉兴参加精准扶贫的新闻、事例,知道精准扶贫,各民族共同奔向美好,也有我们的一份力量,丰富对“守望相助”的认识。
【课前调查表】
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调查一:
我是(
)族,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中国有(
)族、(
)族、(
)族、(
)族、(
)族等。
调查二:
你认识、熟悉其他民族的朋友吗?如果有,请把相关经历写一写。

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调查一:
千百年来,民族交融的事例不在少数。比如:
文成公主进藏
胡服骑射
郑成功收复台湾
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少数民族
.
请你从上述事例中,选择一个打√,也可以自己补充事例,写在横线上。简单的介绍你选择的事例,写在下面方框中。
调查二:
你知道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哪些事例?请你在横线上写一、两个:

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调查一:
通过前2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都有差异。比如说火把节就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同胞的节日。人民在村寨中央点起大火把,各家门前点起小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请你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或风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名称、习俗、寓意、注意事项等。
我介绍的(
)族的(
),

调查二:
我们浙江、嘉兴也为精准扶贫出了不少力,请大家了解一下相关的新闻、事例。
调查二:
五(1)班准备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请看他们准备了:唱《爱我中华》和跳民族舞;准备“精准扶贫”的照片,讲背后的故事等节目。如果请你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班队策划,你还有什么好建议?请在横线上写一写。

1(共23张PPT)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华民族一家亲》所体现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二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教材分析】
第三板块
相互尊重,守望相助
第二板块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第一板块
中华民族大家庭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分布特点,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现在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还不均衡,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一板块
明确民族关系
第二板块
认知
第三板块
行动
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1.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对于汉族、少数民族的概念不再陌生,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
【学情分析】
2.学生对各民族分布及民族关系、风俗等了解有限。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通过调查、讨论、案例交流,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2.通过调查、交流,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通过调查、交流、体验活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文字、视频的方式,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重点:知道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
教学难点: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萌发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难点:了解国家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感受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的邻居是一位朝鲜族阿姨,有时会把自己做的泡菜分享给我们。
同学们,你是什么民族?
除了汉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呢?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内蒙古旅游,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还遇到了好多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我家小区外面,有一家牛肉拉面馆,味道很不错,店主是一位回族的叔叔。
爸爸妈妈带我去过云南旅游,那里有许多民族,但是我有点搞不清他们是什么名字。
你还认识、熟悉其他民族的朋友吗?
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
小调查:
班级中不是汉族的同学请举手。
我们习惯称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散居
小聚居
交错杂居
民族分布特点
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为了保证少数民族的利益,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
知识窗:
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之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有18个少数民族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这一数量在1990年、2000年、2010年分别增加到22个、28个、43个。2000年民族分布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11个;2010年这个数量增加到20个。
通过文字材料和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各民族的人口流动频繁,这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带动了家乡经济发展;
文化的交流多了,
各民族间的感情更好了。
在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的少数民族
年份
年份
数量/个
数量/个
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
10年间,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迅速增长;到2010年,已经有40多个少数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份。
同学们的生活中感受到过各民族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吗?
我们小区门口美味的牛肉面就各族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啊,回族叔叔离开家乡,到嘉兴开店,把回族美食带给我们。
爸爸带我去过嘉兴的水果批发市场,那里有好几个维吾尔族同胞,他们把新疆美味水果带到了嘉兴。
我堂哥在秀洲中学上学,他们学校有个新疆班,因此他交到了好多维吾尔族朋友,了解到了许多维吾尔族的风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从宪法第四条和统计视频中,你读懂了什么?宪法为什么这样规定?
我读到了不论人口多少,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制定了这么多相关法律。
如果做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可能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百四十九条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五十条
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
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五十一条
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和谐中国:平等团结,携手并进!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各民族又作出了哪些贡献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谢谢!
西






维吾尔自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