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一课一言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英国历史学家 卡尔两部伟大的文献两个截然对立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消灭私有制看伟人抉择,与历史对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回眸在当时,邓小平眼中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会有哪些关键词 青年邓小平在法国的见闻在法国观察和体验了五年的邓小平,对资本主义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青年邓小平在苏联的见闻1926-1927年春,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可能会有什么疑问?列宁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018-1921年初)新经济政策(1921-1927)上述两个政策的内容,哪一个更接近马克思的设想?作为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为什么放弃了这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优势?它又有何局限性?毛泽东的见闻与抉择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率代表团出访苏联。他能感受到上述哪些关键词?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选择斯大林模式?如何评价这一选择 年逾古稀的邓小平的见闻与抉择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可能会看到哪些关键词?引发什么新思路 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道路?两部伟大的文献两个截然对立的观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消灭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类追求它的过程,引致了欧美地区社会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但这个过程也积累了大量问题。“消灭私有制”?人类自1917年以来的实践表明,目前想废除它同样会产生不少问题。因此,消灭私有制”在当下似乎仍是个“乌托邦”,但它果真不能成为明天的现实吗?我们向何处去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让我们还是首先努力发展生产力吧!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观察190014171821252933363945一战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经济危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德国法西斯建立抗日战争日本法西斯建立罗斯福新政二战卫国战争19451953196419781985199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观察课外探讨:今天的我们是否该坚持马克思的设想?今天的我们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坚持计划经济回归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回归私有制V.S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法国《人权宣言》在法国期间,邓小平从事过许多临时性工作,如司炉工、厨房帮手、钳工、轧钢工等。1921年,年轻的邓小平在施奈德工厂工作,任务是通过传送带把沉重而炽热的钢板运到车间的另一处,日工资是6.6法郎,比学徒工应该所得的还低,而他一个星期要工作五十五个小时。1920-1926年初,邓小平(16-21岁)在法国留学和打工。当时的法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广为流行。在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1924年,邓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同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从这一设想看,社会主义的关键词有哪些?这一设想试图解决当时面临的什么社会问题?马克思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恩格斯/1891年由洛克菲勒创建于1882年的美孚石油公司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内容 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高中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列宁的思路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斯大林模式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过程: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1926年,苏联进入工业化时期.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1928年起实行一五计划.1929年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7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2月6日,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访美9天,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会谈、会见等活动,参加了约20场宴请或招待会,发表了22次正式讲话,并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招待会.邓小平不知疲倦地走访美国各地,同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在卡特的故乡亚特兰大,他参观了福特公司的一个汽车制造厂;在休斯敦,邓小平的考察重点转向了高科技领域,参观了美国载人航天基地——林登 约翰逊宇航中心,登上将于当年底进行首次试飞的航天飞机的飞行模拟器,亲身体验了航天飞机从10万英尺高空降落到地面的情景;在西雅图考察了波音747飞机生产线。卡特总统 (1977-80 )里根总统(1981-88)卡特总统任职期间,美国经济深陷“滞胀”之中,凯恩斯主义失灵。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的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开始兴起,并为1981年开始就任总统的里根所采用。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今后长期工作的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009广东)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09广东)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初)新经济政策(1921-1927)斯大林模式(1928-1936-1991年)计划经济取向的中国社建道路(1953-1956-1978年)市场经济取向的中国社建道路(1978年-1992-至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