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3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zhǔ德désù宿宿舍住宿xiǔ一宿半宿xiù星宿下大雨了,红红在朋友的宿(sù)舍住了一宿(xiǔ),看了一本关于星宿(xiù)的书。多音字忆学法1.解诗题2.知作者3.明诗意4.悟诗情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留宿写诗的时间地点,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走近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写作背景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人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停船靠岸。停船靠岸。傍晚。指诗人自己。译文: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译文: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日暮野旷江清泊烟渚,客愁新。天低树,月近人。所感所见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愁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时3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目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时间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畔。作品黑云白雨卷地望湖楼下翻墨跳珠风来水如天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走近作者苏轼到杭州做官,在从黄州被召回朝廷后,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做翰林学士,但因为不满意旧党废新法,不得不离开朝廷,宋神宗熙宁五年,他在西湖之畔的望湖楼,微醉中写下了这首绝句。写作背景:默读全诗,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译文: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的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关于这首诗是“醉书”,“醉”字可以说是诗人被雨之状景所陶醉,也可以理解为“醉酒之后所作”。苏轼遭贬,整日寄情于山水,以酒消遣度日。农历六月底正值三伏天,加之诗人醉酒之后肯定感到躁热,而此时恰逢大雨骤然,来得急,走得快,顿感凉爽。如此酣畅淋漓的雨怎么不让诗人实行大发,遭贬之后郁闷的心情得以释放。资料链接《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不是题目,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安抚使等职,一生政治清明,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走近作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你还知道“见”在什么地方读“xiàn”?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花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闻到的:稻花香译文: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对丰收的向往,愉悦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风来雨走图水天一色图醉结构梳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景象上阕—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下阕—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喜心情说丰年路转溪桥忽见结构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