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1)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4、用途:(1)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例题1-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B.豆浆C.蒸馏水D.碘酒例题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溶液里面一定只有一种溶质变式训练1-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小兰同学通过网课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后,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其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砂糖B.食盐C.纯碱D.植物油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现象解析举例吸热一些溶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铵(NH4NO3)放热一些溶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NaOH)现象不明显多数溶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不变食盐(NaCl)例题2-1、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A.硝酸铵B.氧化钙C.氢氧化钠D.浓硫酸例题2-2、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20毫升汽油放入烧杯中,加50毫升水搅拌,得到溶液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C.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下降变式训练2-1、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变式训练2-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C.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D.实验室利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溶解、贮存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3、物质除污的方法和原理:方法原理举例溶解利用溶解原理,使污垢溶解于某些溶剂中,从而去除污垢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乳化利用乳化原理,使乳化剂作用于污垢,发生乳化现象,从而去除污垢用洗涤剂洗去碗碟上的油渍化学反应利用化学反应,使污垢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去除污垢盐酸除去铁锈、醋酸除水垢例题3-1、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B.植物油能溶于水形成溶液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会降低D.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变式训练3-1、下列与洗涤有关的做法不合理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C.用白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D.用Na2CO3溶液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1、定义:(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2、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 注意:氢氧化钙和气体例外3、结晶:(1)定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2)方法:①蒸发溶剂: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例题4-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变式训练4-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C.任何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都可转化成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D.将常温下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到60℃,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将变成不饱和溶液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溶解度/g>1010~11~0.01<0.01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实例NaClKClO3Ca(OH)2CaCO32、气体的溶解度:(1)概念: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3、溶解度曲线:(1)概念: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若按曲线下面的任何一点的数据所配溶液,均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按曲线上面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数据配制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晶体,所配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主要有三种情况:“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缓升型”,这类物质(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下降型”,它(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的大小。 ④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例题5-1、(2019贵港)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温度/℃10203040溶解度/g10.018.036.056.0按下图步骤进行操作:(1)甲属于(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2)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序号,下同);(3)要使E中未溶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的水g。例题5-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_____的相等。(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变式训练5-1、如图所示,图中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P点的含义是。(2)在t2℃时,75g水最多能溶解A物质g。(3)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1℃升温到t2℃时,一定有晶体析出的是。(4)A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使用方法。变式训练5-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意义是;(2)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3)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此时,乙溶液为溶液。(填“饱和”“不饱和”)变式训练5-3、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①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③t2℃时,完全溶解ag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__g。④t2℃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其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酒精B.蔗糖C.食盐D.植物油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质都是固体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D.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3、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感觉发热,该物质不可能是( )A.氢氧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氧化钙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5、小琪往下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脱落下来。她加入的物质是( )A.食盐B.硝酸铵C.熟石灰D.氢氧化钠固体6、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D.用食醋除去水垢7、把X是40℃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后,判断错误的是( )A.X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Y可能是饱和溶液C.Y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Z大D.X和Z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8、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X,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Y,则X、Y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A.X<YB.X>YC.X=YD.无法比较9、关于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喝了汽水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增大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3.3g,所以硝酸钾属于可溶物质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例如碘在水中溶解性小,而在汽油中溶解性大10、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64g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即25∶9)D.20℃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11、如图是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20℃时,M、N的溶解度相同C.40℃时,将35gM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5gD.40℃时,M、N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M>N12、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氯化钠35.736.036.637.338.439.8硝酸钾13.331.663.9110169246氢氧化钙0.190.170.140.120.090.08(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2)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结果保留至0.1%)。(3)如图所示,观察到U型管中a的液面低于b的液面,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则在小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A.浓硫酸B.氢氧化钠C.硝酸铵(4)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13、甲、乙、丙三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I)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2)t3℃时,将20g物质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井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3)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B.t2℃时,甲、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C.将t3℃时的甲、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1℃时,用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乙>甲>丙。第三讲溶液知识精讲一、溶液及其组成知识精讲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知识精讲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知识精讲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识精讲五、溶解度限时训练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生版)第三讲溶液.doc (教师版)第三讲溶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