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国家好 大家才好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国家好 大家才好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8.1
国家好
大家才好
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意识,积极践行维护国家利益
过程与方法:
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懂得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重点
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难点
认识国家利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职责?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怎么做?
导入新课:
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出示学生目标:
(1)理解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2)知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倾听并思考
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国家利益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爱国情感
材料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1)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示:
邓小平这句话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怀有爱国情感。
材料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结合诗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感?
(3)同学们列举一些自己知道的表达爱国之情的诗词名言。
教师列举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国家是大家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们中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探究与分享:
(1)结合篆书“国”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提示: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一”代表;三是以代表古代兵器的“戈”,象征军队组织,“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四是疆土与地域的境界和范围,以大“口”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國)字。“国”字的原创形态直接告诉我们:国家就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
什么是国家利益?其构成要素?
活动交流:
(1)上述举措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补充如:保护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发展文化的职能,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体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
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不仅为了保证中国人的吃饭
问题,也为了保障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中,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目标导学二: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初步掌握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材料分析:
材料一 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紧急撤侨,这是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行动。这是一次国家行动。中方人员第一批成功撤出利比亚是2月22日到3月1日,一共有35711名中国公民撤离。4天后,中国政府协调派出的包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从马耳他接回最后一批,共149人。至此,中国撤离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圆满结束,共撤出35860人,这些人均安全回到中国。也就是说,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在利比亚的全部中国公民成功撤离!这种速度和效率,令全世界感到惊讶和震撼。
材料二 一提起老上海,相信除了歌曲《夜上海》之外,很多中国人会想到租界,而一提起上海租界,相信大多数人的记忆又会直接定格在那块曾挂在外滩公园门口的木牌,上面醒目地写着一行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问题探究:(1)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中国公民为什么能够成功撤离利比亚?
(2)令全世界惊讶和震撼的利比亚成功撤侨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中老上海为什么会出现租界甚至“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这又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因为当时政府腐败落后,国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说明了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受奴役、欺凌和屈辱。
(4)怎样理解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教师提示补充如: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古文解读: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出处:明朝戚继光《过文登营》。
释义:深知在浩渺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虎视着中国,因此不敢忘记祖国的安危而白白虚度光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出处:清朝诗人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释义: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出处:鲁迅《自题小像》。
释义: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白,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4、材料分析:
拓展延伸:画中有话
思考:依据本课时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要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及腐败行为。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阅读材料,分析交流: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以广袤的土地和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
学生结合图片分析和了解。
学生借助教材回答如: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它们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学生举手分析:设立三沙市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管理,有利于中国政府对南海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巩固国防。
保卫祖国领空体现了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人民空军保卫祖国领空可以保卫祖国安全,捍卫主权国家的尊严,以维护国家利益。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感悟理解,交流如:因为祖国强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以有效维护。
利比亚成功撤侨说明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学生借助教材归纳如: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学生认真阅读古文,结合自身能力理解,认真听教师讲解,加深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图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感悟,小组交流理解: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
学生阅读漫画,谈理解如: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打击腐败分子及腐败行为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旨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出示两则名人名言材料,引导学生在分析名言的过程中,感受爱国之情
通过形象的展示“国”字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同时引出问题:什么是国家利益?其构成要素有哪些等问题。
通过设置交流活动,分别出示四幅图片,从四个角度来解析国家利益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明确国家利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所探究的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选取正反两则典型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的重大意义,从而自然的引导出对问题:怎样理解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这一话题。
以材料的形式展示,也使深奥的问题得以形象化展示,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引用目的: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引用目的: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珍爱和深切的忧国之情。
引用目的: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通过出示三峡移民,从国家利益需要人民维护角度引发思考;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等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利益需要国家维护,并以形象图的形式展示二者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巧记。
检测目标
1.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但在临行前,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拘捕,遭受羁留达5
年之久。他经过5年不屈不挠、顽强的斗争,终于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钱学森毅然回国,体现了(

A.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B.
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C.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2.“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这说明了(

A.
国家命运影响个人命运
B.
国家是由无数家庭组成的
C.
个人的前途命运无关紧要
D.
国是国,家是家,两者毫无关系
3.习近平主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要求青年(

①对祖国要有深厚的情感
②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起③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④努力学习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我们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