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30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30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朗诵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朗诵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层次
第一层次:第一小节: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一扬)思考:“红”是赤诚的象征。
第二层次:第二、三小节: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答:第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一抑二扬)
第三层次: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二抑)
第四层次:第五至第七节: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三扬三抑四扬)
第五层次: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四抑五扬)
引子:“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引出诗歌言说的对象,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3、4节——“灰”
5、6、7、8节——“泪”
②内容上: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
③结构上: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美。
1节: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1.如何理解“这样”、“吐”?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3.小结:扬——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节: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2节中的手法:
比喻。文中就是以“红烛”比作“人”,将“蜡烛的烛身”比作“人的躯体”,将“蜡烛的火光”比作“人的灵魂”
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里是不理解的。
3节: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烧”引号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小结:2节:抑,3节:扬——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解读:“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4节: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解读: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小结:4节:抑——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2节“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4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5节: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解读:
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小结:5节:扬——对烛泪的思考。
6节: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手法:
诗人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旅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残风:
残风是外界吹来的,要使得烛光暗淡下去,这个残风就是比作外界的邪恶势力。所以红烛不是因为自己要奉献而哭,是因为着急外界的邪恶势电使得它不能将光明带给更多的人!
6节:
“侵”: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才着急得流泪!
(叹号的作用):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彩。
小结:6节:扬——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势力阻挠,壮志难酬,痛哭流涕。
7节: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解读: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小结:7节:扬——对红烛的劝慰。
8节: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
9节红烛啊!/“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解读: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小结:8节:抑,9节:扬——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
鉴赏内容: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有何作用?
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向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鉴赏形象及艺术手法:阅读《红烛》思考,蜡烛有红有日,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运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请概括“红烛”的形象。
①“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②“红烛”是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红烛”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
,请写出这一意象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其内涵。
①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开端就突出了“红烛”意象的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
②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
③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鉴赏内容: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
①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
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
②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性、无私奉献。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见“助读资源”部分),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答案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段结束,又是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见“助读资源”部分),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见“助读资源”部分),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鉴赏情感:艺术特色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诗人对烛呼告,反复咏叹,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1928年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艺术上,追求“三美”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辞藻富有色彩和画面感)和建筑美(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