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竞赛试题(5科5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竞赛试题(5科5份)

资源简介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试题
本试卷分问卷和答卷。问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答卷上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年级、班级、学号、姓名等。
2. 答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书写,在问卷上作答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只需上交答卷,问卷自行收回保管。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答卷相应的表格内。(每小题4分,共140分)
右图为极点俯视图,AB是晨线,CD是日界线,读图后回答
1、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1350W,23026,N) B.(1350E,23026,S)
C.(450E,23026,S) D.(450W,23026,N)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
2、图中M、N、O、P、Q五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A.背斜、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B.背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C.背斜、向斜、背斜、向斜、断层
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下面两图是东欧与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左图景观在右图中甲~丁所经地区呈现明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左图植物和农业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D.海陆位置和海拔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5—6题。
5、A、B两地的气压性质( )
A.A是高压,B是低压 B.A是低压,B是高压
C.A、B都是高压 D.A、B都是低压
6、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材料一:2009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材料二:下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
时间 1949 1954 1978 1980 1990 1992 1996 2000 2002 2006
城市人口比重% 10.6 15.35 17.92 19.39 26.41 27.63 29.37 36.22 39.09 43.9
结合上述材料,判断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升 B.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
C.我国己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 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8、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和中国的现实情况,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是( )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读下面二幅图.回答第9—10题。
9、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
A.西风:自西向东流 B.东风;自西向东流
C. 东南风;东向西流 D.西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流
10、右图中曲线能反映左图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图中正确反映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流向的是( )
12、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央政府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央与地方权利日益增大的趋势
13、在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府权力交接仪式。这说明( )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 D.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14、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等许多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政治原则,最早起源于(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5、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
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6、“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新民主主义革命
1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军事实力的均势趋势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无国界 D.各大国稳定的政局
18、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C.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D.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20、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理财”的表现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汉阳铁厂 D.创办京师同文馆
21、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②股票分散化 ③完善福利制度 ④推行计划经济(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列属于他说的“天时”的是( )
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24、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走以质取胜之路。其经济学依据是( )
A.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B.产品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C.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D.产品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25、假如原来1双皮鞋=12只瓷碗,符合等价交换;现在皮鞋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生产瓷碗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一倍,现在1双皮鞋可换瓷碗( )
A.48只 B.24只 C.12只 D.3只
26、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述在一般意义上价格与供给关系的是( )
A B C D
27、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28、某公民把自己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共选
择了股票、金融债券和存款储蓄三种投资方式。下
列柱形图是对这三种投资方式特点的描述,①、②、
③应分别是( )
A. 股票 金融债券 存款储
B. 存款储蓄 金融债券 股票
C. 金融债券 存款储蓄 股票
D. 无法确定
29、从劳动者自身来讲,实现就业从根本上来说在于( )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B.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C.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D.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分配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1、我国的国徽图案庄严大方,内涵深刻。它由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德构成。据此回答:我国的国徽图案所象征的政治含义是( )
A我国的国体 B.我国的政体
C: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32、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预算中逐年扩大了对居民生活补助的支出。这一事实表明,政府积极履行( )
A.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B.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
C.协调各方利益的职能 D.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
3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表现在( )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表明了( )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③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民族团结( )
①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 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③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国家统一的基础 ④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主观题(共160分)
36、(24分)某市某村少数人因征地款过少之事不断上访,对解决结果不满,组织、煸动本村部分村民堵塞该村公路路段,并打伤执法民警及围观群众,砸坏公务车辆。在整个事件中,某校高三某学生逃学回家,四处敲锣召集、煽动其它村民参与。经有关部门教育、劝阻、解释,已平息了该事件。事件中的首要分子已被刑事拘留,该学生也被治安拘留
(1)该少数村民有没有错误?为什么?(8分)
(2)如果你是材料中那位学生,你应该怎样处理征地款过少的事件?(16分)
37、(28分)表一:2009年东莞市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情况
增速 时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全年
GDP总量 -2.50% 0.60% 3.10% 5.30%
人均GDP 4.69% 6.90% 8% 10%
注:2009年广东省全省GDP增长9.8%,东莞市近10年来GDP增速平均保持在20%以上。
材料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2009年东莞的财政预算中提到,财政资金将加大对涉及到民生领域、对促进东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府将带头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腾出资金保民生促增长。一年来,市财政拨出2.35亿元,对经济实力较弱的285个村给予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费用补贴,并设立专项资金60个亿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材料二:2010年是东莞战胜危机,加快复苏的关键之年,更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之年。为此,东莞市提出,要突出调整结构转方式,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明年的中心工作,强化自主创新提质量,实行节能减排促降耗,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一,请简述财政的主要作用。(9分)
(3)结合材料二,如果聘请你担任东莞市的发展顾问,请你为东莞市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出合理的建议。(15分)
38、(28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材料一 在雅典,几乎所有的国家机构都对全体公民开放,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决定雅典的大政方针……议事会由500人组成,为行政权力而划分为10个主席团,轮流当职,但每个主席团仍有50人之多……
----------《走进古希腊文明》
材料二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世界遗产目录(中国篇)
材料三 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代议制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材料四 图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图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图三: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填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 (8分)
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 明清政治制度
政治基础 小国寡民 大一统帝国
特点
决策机构或人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美、法、德四国最终确立本国政体的共同形式是什么?简述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6分)
(3)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请指出这次实践活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8分)
(4)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些政治制度? (6分)
39、(24分)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
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摘自《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次改革各自的背景及最终结局 (12分)在历史上有什
么共同作用?(2分)
(3)从三国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40、下图中弧线BDC为晨昏线,读后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8分)
(1)若B处的昼长是A处的两倍,则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日(节气),
BD为 线(晨线或昏线)。(4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A点此时的地方时是 时,
C处此时的太阳高度是 度。(6分)
(3)这一天中,A、B、C三地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地方是 ,为 度,黑
夜时间最长的地方是 。(6分)
(4)这一天宁波昼 (长、短)于夜,此日之后白昼将渐渐变 。(4分)
(5)A点在C处的 方向;A、B、C三地的线速度大小
是 。(4分)
(6)若B处的昼长同A处相同时,经线与晨昏线 ,极圈地区出
现 。(4分)
41、读某流域国际区域合作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成下列要求。(28分)
(1)A是一条国际河,比较其上、下游水系特征的主要差异。(4分)
(2)A河水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哪河段?开发应注意哪些问题 (6分)
(3)A河中下游是世界人口的四大稠密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4分)
(4)A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简要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5)中国现正在建设一条从波斯湾经B国输入的石油路线,简要分析该路线建设的好处。(4分)
(6)近年来,珠三角著名家电品牌纷纷前往C地投资建厂,请简要分析其主要因素。(4分)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政治科答题卡
说明:
1、务必正确区分地理、历史、政治等不同学科答题卡,并在相应位置都要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座号,否则漏填科目即无成绩。
2、请看清题号,务必在指定位置答题,否则答案无效。
3、请保持卷面整洁,交卷时听从监考老师指挥,按地理、历史、政治分科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第Ⅱ卷 主观题(共52分)
题号 36 37 36-37 政治非选择题 总得分
得分
36、(24分)答:(1)
(8分)
(2)
(16分)
37、(28分)答:(1)
(4分)
(2)
(9分)
(3)
(15分)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历史科答题卡
说明:
1、务必正确区分地理、历史、政治等不同学科答题卡,并在相应位置都要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座号,否则漏填科目即无成绩。
2、请看清题号,务必在指定位置答题,否则答案无效。
3、请保持卷面整洁,交卷时听从监考老师指挥,按地理、历史、政治分科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第Ⅱ卷 主观题(共52分)
题号 38 39 38-39 非选择题 总得分
得分
38、(28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填写表格,(4分)
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 明清政治制度
政治基础 小国寡民 大一统帝国
特点
决策机构或人
经验:(4分)
(2)英、美、法、德四国最终确立本国政体的共同形式是:(2分)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4分)
(3)实践活动是:(2分)
所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4)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6分)
39、(24分)
(1)改革(6分):
(2)背景(6分):
结局(6分):
作用(2分):
(3)认识(4分):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地理科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共44分)
本大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第Ⅱ卷 主观题(共56分)
40、(每空2分,共28分)
(1) 日(节气),BD为 线(晨线或昏线)。
(2) , 时, 度。
(3) ,为 度,黑夜时间最长的地方是 。
(4)这一天宁波昼 (长、短)于夜,此日之后白昼将渐渐变 。
(5)A点在C处的 方向;是 。
(6)若B处的昼长同A处相同时,经线与晨昏线 ,极圈地区出现 。
41、(共28分)(1) ,

(2)

(3)

(4) ,

(5)

(6)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政治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每题4分,共12题48分)
第Ⅱ卷 主观题(36题24分,37题28分,共52分)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历史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每题4分,共12题48分)
第Ⅱ卷 主观题(38题28分,39题24分,共52分)
39、(24分)
(1) 改革: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6分)
(2) 背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罗斯福新政:政府的自由放任无法解决经济危机;改革开放:“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6分)
结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被废除,建立起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或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6分)
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
(3) 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
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要结合国情,改革才能行之有效,获得成功。(4分,任答两点,可得4分)
高一级文科综合竞赛地理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每题4分,共11题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A B C A B A D A D C
第Ⅱ卷 主观题(40题28分,41题28分,共56分)
40. 每空2分,共28分
(1)冬至 昏线
(2)(23.5 S,45 W ) 9 0
(3)B A 47
(4)短,长
(5)东北 A大于C大于 B (6)重叠(重合) 昼夜平分
41、共28分
(1)上游落差大,支流少,流域面积窄;下游河湖众多,流域面积大;(4分)
(2)集中在上游山区;(2分)开发中要防治水土流失,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4分)
(3)水热条件组合好;土壤肥沃;农业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较发达。(4分)
(4) 水稻种植业;(2分)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4分)
(5)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4分)
(6)当地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可降低生产成本;人口稠密区,有广阔的消费市场。(4分)
供给量
O
供给量
价格
价格
供给量
O
供给量
价格
O
风险
收益

D
0
A
B
C
180
座位号:
座位号:
座位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40分).
1.已知集合,,且,则的值为 ( )
A.1 B.—1 C.1或—1 D.1或—1或0
2. 已知 ,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直线l1与l2关于直线x +y = 0对称,l1的方程为y = ax + b,那么l2的方程为 ( )
A. B. C. D.
4.对于菱形ABCD,给出下列各式:
① ②
③ ④2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 已知,则的值是( ).
A. B. C. D.
6.函数是( )
A.周期为的奇函数 B.周期为的偶函数
C.周期为的奇函数 D.周期为的偶函数
7.函数,的图像可能是下列图像中的( )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集合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7;
B、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C、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x4,则当x∈(0,+∞)时,
f(x)= -x-x4
D、、已知f()=x+3,则=。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5分,共30分)
9.设则__________.
10.非零向量,则的夹角为__________.
11.已知在同一个周期内,当时,取得最大值为,当
时,取得最小值为,则函数的一个表达式为 .
12.若点N(a,b)满足方程关系式a2+b2-4a-14b+45=0,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13.已知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为2,则的值为 .
14.定义在(-∞,+∞)上的偶函数满足,且在[-1,0]上是增函数,下面是关于的判断:①是周期函数;②是图象关于直线x = 1对称;③在[0,1]上是增函数;④在[1,2]上是减函数;⑤其中正确的判断是 .
(把你认为正确的判断都填上)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集合,的值域为集合,.
(1)求和; (2)求、.
16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当为何值时,(1)与垂直?
(2)与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17.(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二次函数满足且.
(Ⅰ)求的解析式.
(Ⅱ)在区间上, 的图象恒在的图象上方,试确定实数的范围.
18.(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和值域;
(2)若为第二象限角,且,求的值.
19.(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点P(2,0),及C:x2+y2-6x+4y+4=0.
(1)当直线l过点P且与圆心C的距离为1时,求直线l的方程;
(2)设过点P的直线与C交于A、B两点,当|AB|=4,求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20. (本小题满分14分)
设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减函数,并且满足,,
(1)求的值, (2)如果,求x的取值范围。(16分
高一数学答案
一、选择题
1-8 DDBCACCA
二、填空题
9、 10、120 11、 12、 13、2
14、①②⑤
三、解答题
16、解: ………………………2分
………………………4分
(1),
得 ………8分
(2),得
此时,所以方向相反 …………………12分
17、解: (Ⅰ)设f(x)=ax2+bx+c,由f(0)=1得c=1,
故f(x)=ax2+bx+1. ………………………2分
∵f(x+1)-f(x)=2x,
∴a(x+1)2+b(x+1)+1-(ax2+bx+1)=2x.
即2ax+a+b=2x, ………………………4分
所以,………………………6分
∴f(x)=x2-x+1. ………………………7分
(Ⅱ)由题意得x2-x+1>2x+m在[-1,1]上恒成立.即x2-3x+1-m>0在[-1,1]上恒成立.
设g(x)= x2-3x+1-m,其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9分
所以g(x) 在[-1,1]上递减.
故只需g(1)>0, 即12-3×1+1-m>0, ………………………12分
解得m<-1. ………………………14分
18、解: (1)∵…………1分
,……………3分
∴函数的周期为,值域为.………………5分
(2)∵, ∴,即……………7分
∵ …………………9分
,………………11分
又∵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13分
∴原式 ………………14分
20、解:(1)令,则,
∴ ……………………3分
(2)∵ ∴ ……………6分
∴, ……………………9分
又由是定义在上的减函数,得: ……………………12分
解之得:。 ……………………14分分值:300分 时间: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DNA和RNA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 空间结构的不同 B 所含碱基不同
C 所含五碳糖不同 D 在细胞中存在的部位不同
2.根据细胞膜的流体镶嵌模型:
A 蛋白质与磷脂形成一有规则的重复结构
B 膜是一刚性结构
C 磷脂形成一双分子层,其极性头部对顶着
D 蛋白质可在磷脂双分层中进行侧向移动
3.在一家庭中,父亲是A型血,儿子血型是B型并且患有血友病。从这一家庭,母亲、儿子和父亲可能的基因型(见下表①~⑤)中选择下列答案(五选一):
①父——AOXHY,母——BBXHXH,儿子——BOXhY
②父——AOXHY,母——BOXHXh,儿子——BOXhY
③父——AOXhY,母——ABXHXh,儿子——BOXhY
④父——AAXhY,母——BOXHXh,儿子——BOXHY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①和④ D②、③和④ E ②和③
4.观察下列遗传家系图谱:已知4号和5号个体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则7号产生同时带有白化病基因和色盲基因的配子的几率大约是( )。
A.25%
B.6.241%
C.1.56%
D.0.39%
5.下列生物中,不具有叶绿体,但具有细胞壁的是:
①噬菌体 ②大肠杆菌 ③颤藻 ④绿藻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 ①②
6.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对下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过程表示干细胞能自我更新
  B.b、c过程表示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C.a、b、c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
D.b过程形成的细胞直接组成器官,可供器官移植使用
7.化学不仅在书本里,化学还在生活中。比如厨房里常用小苏打或泡打粉去除砧板的鱼腥味,而残留的小苏打或泡打粉异味则应用下列物品去除( )
A.陈醋 B.食盐 C.味精 D.花生油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铝粉投入到NaOH溶液中:2Al+2OH-══ 2AlO2-+H2↑
B.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Al3++ 3OH- ══ Al(OH)3↓
C.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Fe3+ + Fe == 2Fe2+
D.FeCl2溶液跟Cl2反应:2Fe2++Cl2=2Fe3++2Cl-
9. 下列各组离子中可能在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B
A.MnO4-、K+、Na+、SO42- B.K+, H+, CO32-, Cl-
C.Mg2+、NH4+、Cl-、NO3- D.Ba2+、K+、HCO3-、OH-
10.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然而总是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却在背道而驰。如有些商贩为了使银耳增白,就用硫磺(燃烧硫磺)对银耳进行熏制,用这种方法制取的洁白的银耳对人体是有害的。这些不法商贩所制取银耳利用的是( )
A.S的漂白性 B.S的还原性 C.SO2的漂白性 D.SO2的还原性
11.演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时,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铁丝利用率 B.增大反应的接触面
C.提高反应的温度 D.使瓶底氧气充分反应
12.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下列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A.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滴管加水时,有少量水滴到容量瓶外
D.溶液从烧杯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没有洗涤烧杯
13、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测出引力常量的科学家分别是( )
A.开普勒、卡文迪许 B.牛顿、伽利略
C.牛顿、卡文迪许 D.开普勒、伽利略
14、质量为1kg的物体从足够高处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则开始下落2s末重力的功率是( )
A.50W B. 100W C. 200W D. 400W
15、斜抛运动的质点运动到最高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的速度为零 B.质点的动能最小
C.质点的机械能最大 D.质点的机械能最小
16、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在改变,动能也在改变 B.速度改变,动能不变
C.速度不变,动能改变 D.所受合力是一个恒力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 答的得0分。
17、地球半径为R,地面上重力加速度为g,在高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其线速度的大小可能是( )
A. B. C. D.2
18、某人用手将1kg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的速度为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物体做功10J B.合外力做功2J
C.合外力做功12J D.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19、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O点,当绳竖直时小球静止,现给小球一水平初速度v0,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并且刚好能够通过最高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通过最高点时速度为零
B.小球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
C.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为0
D.小球开始运动时绳对小球的拉力为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D.匀速圆周运动就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D
A.静止放在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压力,是因为书发生了形变
B.两个已知大小的共点力的合力随两力夹角的变大而变大
C.一个2N的力可以分解为7N和6N的两个力
D.合力为零的物体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水
B CO2 饱和NaOH溶液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NH3 1mol·L-1盐酸
22.右图装置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
23.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A.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B. 铁和稀硫酸的反应
C. 氢氧化钡晶体的粉末和氯化铵晶体混合 D.钢铁制品生锈的反应
24.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相关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低倍物镜下找不到要观察的细胞,换用高倍物镜就有可能找到
B.若在低倍镜观察的基础上转换高倍物镜需先升高镜筒
C.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更换细胞环境溶液应在载物台上操作
D.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容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25.以下分别对图中曲线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B.表示一天24小时内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C.表示大气中氧气浓度与植物组织内二氧化碳生成量的关系
D.表示氧气浓度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量的关系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8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6. (16分)下图中的A和B是某种生物的两个细胞,A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B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图像,C图表示A图中⑨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A图所示的分泌物其产生、运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依次经过的结构
是 (2分)(填序号)。
(2)A图中⑧结构的功能是 (2分);⑤的作用是 (2分)。
(3)B图中染色体的运动所需能量是由某种细胞器产生的,该细胞器相当于A图中[ ] 。
(4)B图中E的形成是与某种细胞器有关的,该细胞器相当于A图中的[ ] 。
(5)从B图的染色体行为上可以断定,该细胞正在进行 分裂,B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做 ,每个子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6)A图中⑨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 。
(7)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⑨结构的损伤,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 。
(8)细胞识别、物质的跨膜运动等与C图中 (填字母)有关?
(9)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具有C图结构,但它们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其原因是由于C图中 (填字母)不同所致。
(10)C图中A的性质最终是由 决定的。
27.(16分) 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 为物质名称。请据图回答:
(1)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 ATP 的过程是 ________(填图中数字),过程④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物质 d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3)假如将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突然移到黑暗处,则在短时间内物质 f 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_。假如将该植物的根细胞放置于隔绝空气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细胞仍能够进行的过程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分组 测量指标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5×10-5 5×10-4 5×10-3
叶片中X的浓度/nmol·g-1(鲜重) 2.47 2.97 9.28
叶片的气孔导度/mol·m-2·s-1 0.54 0.43 0.27
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二处并加以修正。

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8.(16分 每空2分)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生物学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以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经过理论推测和实验证明,科学家于1965年破译了所有氨基酸的密码子.下面是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精氨酸:CGU、CGC、CGA、CGG、AGA、AGG,缬氨酸:GUU、GUC、GUA、GUG,甘氨酸:GGU、GGC、GGA、GGG,组氨酸:CAU、CAC,色氨酸:UGG,甲硫氨酸:AU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含有C、U两种碱基相间排列的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那么合成的多肽链应该有 种氨基酸组成.假若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碱基是二个或四个,那么合成的多肽链应该有 种氨基酸组成.
(2)如果将含A、C两种碱基的核苷酸以25%:75%的比例混合合成mRNA,那么合成的信使RNA含有 种密码子,其中CAC理论上应占 .
(3)如果在基因的相关碱基序列中分别增加一个、二个、三个碱基,或者减少一个、二个、三个碱基,可推测,对蛋白质功能影响最小的最可能是 的情况.
(4)有一种六肽,当用化学方法将其降解后,得到了三种多肽,测得其中的三种多肽是: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则该六肽的氨基酸序列为 ,决定该六肽的mRNA最多可以有 种不同的碱基序列.
(5)某一蛋白质分析表明,在编码甘氨酸的位点上发生的三个突变都是由一个碱基替换引起的。突变的起源如下:精氨酸 甘氨酸 缬氨酸 甲硫氨酸,则甘氨酸最可能的密码子是 .
(6)如果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都有一种含有73个氨基酸的多肽,则酵母菌中决定该多肽合成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比大肠杆菌 ,原因是 。
29.(16分)下图表示人和动物的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据图回答:
(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相互转化的枢纽是上述图解中的
    (1分)(物质)。
(2)、图中A、B、C的名称依次是          (1分)。
(3)、给鸭子喂谷物能育肥,肥胖病人不进主食会患低血糖,这说明                  (各1分)。
(4)、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研究发现空腹喝牛奶,不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请设计实验,是否能够证实空腹喝牛奶时不能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
①资料准备:牛奶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空腹时,丙氨酸由肌肉进入肝脏,出现肝脏内有葡萄糖产生主要是因为发生了      作用。
②提出问题:空腹喝下的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作出假设:              。
④设计实验:用含有15N的牛奶喂养小鼠;
注意:不能用人体做实验,应选用实验动物——小鼠。
⑤实施实验:
第一步:                   ;
第二步:                   。
⑥实验预期结果:                  。
⑦实验结论分析:                  。
30. (16分)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 、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溶解 NaOH溶液 过滤
称取粗盐
① ② ③ ④ ⑤
适量盐酸 蒸发、结晶、烘干
滤液 精盐
⑥ ⑦
(1)步骤②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溶液,判断此试剂已加过量的方法是

(2)步骤④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溶液,第④步中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将第⑤步和第⑥步颠倒,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是

31. (15分)已知有以下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A是常见的金属单质,能被磁铁吸引。
试回答:⑴ 写出B的化学式 D的化学式 。
⑵ 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 。
⑶ 写出用KSCN鉴别G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 。
32. (16分)短周期的四种元素A、B、C、D,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A、B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C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B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A和C可以形成化合物CA3;B与D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
请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A ; B ; C ; D 。
(2)由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甲属于盐类,甲的化学式是 ;
乙为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写出该高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3) 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丙化合物,既可以与盐酸反应又可以与NaOH溶溶液反应,丙为无机盐,其化学式为 。
(4)A和B组成的化合物M,分子中A与B的原子个数比是3:1,请写出表示M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3.(1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全体同学进入一家回收含铜电缆废料的工厂做社会调查,工厂负责人向同学们展示两个处理方案,并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
方案甲:
方案乙:
(1)两个方案哪个符合当前生产的绿色理念,为什么?

(2)写出方案甲中的②③步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3)工厂负责人指出,无论是甲还是乙的方案,在“加铁屑”这一步时,应该加入略过量的铁屑,你认为这么说的道理是: ;
(4)用简便方法检验红色粉末中是否含有过量的铁屑 如果有,请你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5)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该工厂把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通过 、冷却结晶、 、洗涤、自然干燥得到一种俗称“绿矾”的工业产品。
3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
(1)从下列器材中选出实验所必须的,其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A.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 B.重锤; C.天平;
D.毫米刻度尺; E.秒表; F.运动小车
(2)开始打点计时的时候,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小误差,悬挂在纸带下的重锤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v2/2-h图线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线的斜率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5、(18分)如图所示,光滑1/4圆弧的半径为R,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自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B点,然后沿粗糙的水平面前进距离s到达C点停止,求:
(1)物体到达B点时的速率vB;
(2)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μ。
36、(18分)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在某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为20m/s,汽车的质量m= 2×103kg,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运动过程中阻力不变。求:
(1)汽车所受的恒定阻力是多大?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是多少?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多少?
高一级生物科竞赛试卷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题号 7 8
答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共64分)
26、(16分 每空1分)
(1)、    (2分)
(2)    ;(2分)
    (2分)
(3)[ ]     (4) [ ]
(5)     ; ;
(6) (7)
(8)   (9) (10)
27、(16分 每空2分)
(1) , ;
(2)
(3) , ;
(4)①a
b

28、(16分 每空2分)
(1) (1分), (1分)
(2) (1分),
(3) ;
(4) , ;
(5) ,
(6) (1分)
29、(16分,每空2分)
(1) (1分)
(2)A: B: C: (各1分)
(3) ;
(4)①
③假设:
⑤第一步:
第二步:
⑥ ;
⑦ ;
高一级生物科竞赛试卷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共64分)
27.(16分 每空2分)
(1)①③④⑤(2分) 线粒体基质 (2分)    
(2) A-P~P~P (2分)
(3) 增加(增大、升高) (2分)   ③ (2分)
(4) ①a.样本量太小。应“取叶片若干,等分为三组”。 
b.缺乏空白对照。增加1组,将叶片的叶柄下部浸在不含X的等量培养液中。
(指出一个错误1分,改正1分,共4分)
② 下降(2分)
29、(16分,每空2分)
(1)、丙酮酸等中间产物(1分) (2)、A.含氮部分、B.尿素、C.肝糖元(3分)
(3)、脂肪转化成糖类是有条件的(1分)
(4)、①脱氨基(1分)
③假设:空腹喝牛奶后,氨基酸会发生脱氨基作用
⑤第一步:取6(多)只生长状态相同的鼠,饥饿12小时,平均分为A、B两组;
第二步:分别给A组喂养含有15N的牛奶,给B组喂养15N的牛奶加糖类。经过4(儿)小时后检测尿液中15N的含量;
⑥尿液中15N含量A组比B组多。
⑦空腹喝牛奶发生了脱氨基作用,不利于牛奶中含N营养物质的利用
高一级化学科竞赛答题卡
选择题部分(共36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22 23
答案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64分)
30.
(1) , 。
(2) ,

(3) 。
31.
(1) , 。
(2) 。
(3) ; 。
32.
(1)A ; B ; C ; D 。
(2) ;

(3) 。
(4) 。
33.
(1) ;
(2) 、 ;
(3) ;
(4) ,
(5) 、 。
高一级化学科竞赛答案
一 、选择题部分(共36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22 23
答案 A D C C B D BD AC
二 、非选择题部分(共64分)
31.(每空各3分)⑴ FeCl2, KCl;
⑵ 4 Fe(OH)2 + O2 + 2H2O == 4 Fe(OH)3。
⑶ Fe3+ +3SCN -== Fe(SCN)3,2Fe3+ +Fe == 3Fe2+。
高一级物理学科竞赛答题卡
一、单选题:16分
题号 13 14 15 16
选项
二、双选题:30分
题号 17 18 19 20 21
选项
三、实验题:18分
34题:
(1)
(2)
(3)
(4)
四、计算题:36分
35题:18分
36题:(18分)
高一级物理学科竞赛答案
一、单选题:16分
题号 13 14 15 16
选项 C C B B
二、双选题:30分
题号 17 18 19 20 21
选项 AB BD BC AD BD
三、实验题:18分
36题:(18分)
解:(1)最大速度时P=FVm
f=P/Vm=4×103N
(2)在匀加速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
F-f=ma
F=f+ma=8×103N
设当匀加速运动结束时的速度为v1
V1=P/F=10m/s
t=v1/a=5s
(3)匀加速运动的位移为s
S=at2/2=25m W=FS=2×105J
含铜废料
黑色固体及残留物
足量稀硫酸、加热

蓝色溶液及不溶物
过滤
滤液
加铁屑

浅绿色溶液及红色沉淀物
过滤
红色粉末
在空气中灼烧

含铜废料
碎铜、碎电缆皮、其他杂质
加入足量稀硫酸
通入空气并加热
蓝色溶液及不溶物
过滤
滤液
加铁屑
浅绿色溶液及红色沉淀物
过滤
红色粉末
粉碎
A
B
C
座位号:
座位号:
座位号: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行伍(háng) 数罟(gǔ)  皈依(guī) 万乘之势(shèng)
B.跬步(guǐ) 针砭(biān) 经传(zhuàn) 度长絜大(duó)
C.匮乏(kuì) 句读(dòu) 破绽(diàn) 令人咋舌(zhá)
D.执拗(ào) 称量(chēng) 相称(chèn) 比权量力(liàng)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3分)
一些官员用注水的GDP数据作为政绩,虽然这种行为危害极大,但他们对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仍是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官员试图用虚幻的增长来讨好上级;二是违法成本太低,GDP数字造假被发现后,往往可以以统计失误为由来李代桃僵,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给予行政处分。正因为如此,一些造假者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A. 打肿脸充胖子 B. 乐此不疲 C. 李代桃僵 D. 肆无忌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是欧元先天制度设计的某些缺陷所致,但也不能否认其心理根源与美国经济的疲弱有着莫大的关联。
B.卸任了副总统之职后,戈尔制作了呼吁各国重视气候变暖的纪录片《不可忽视的真相》,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C.从古老刀耕火种,到21世纪的现代化农副产品基地,悠长的岁月,教会了勤劳的松江人怎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D.能够在作家出版社这样的国家级权威出版社一次推出14卷文集的作家,在我省为数寥寥,在全国更属非常难得。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用正当的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
③这样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是光荣的。
④这应该就是在告诉我们,
⑤不义之财终将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
⑥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过:“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在每天更换主人。”
A.⑥④①②③⑤  B.⑥④⑤②①③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①③⑥④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得中熟,事则济矣。   济:成功
C.秋谷不登  登:成熟
D.虽得之不令    令:命令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出仓谷以禀之
B.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因命浩参观天文
C.浩怒,取而焚之 而妻郭氏敬好释典
D.今国家迁都于邺 送于城南
7、下面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
A.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B.王深以伤恨
C.非长久之策也 D.自宰司之被戮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9、(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4分)
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2)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②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 派,后一首属于 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 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每空1分,共4分)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请作出具体解释。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荀子《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韩愈《师说》)
三、论述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京剧的创新发展应尊重艺术表演规律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都为京剧奠定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也形成了它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面对当代观众与昔日观众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特别是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京剧面临着一个严峻课题。
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必然是在坚守传统的前提下发展变化的活态艺术生命。事实上,京剧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史。一代代杰出艺术家成功的创造、超越了先辈的成就,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葆有了艺术的活力。
京剧创新是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创造过程。理想的京剧创新,应该是在尊重京剧艺术特点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发展。京剧艺术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背离本体而使人难寻其固有的形迹;京剧的突破应敢于尝试以前没有的新题材、新生活、新形式,但又不宜背离京剧所擅长的故事形态、表演特点而另起炉灶。在选择题材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上,应首先充分尊重京剧艺术的本质,符合其表现特点,切合其创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创新的成功。
成功的京剧新作,应是在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表现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当代美的作品。京剧在表现方式上的独特美学追求,是历代艺术家心血创造的结晶,是京剧艺术历经多个时代变迁而仍能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
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应成为延续、发展京剧艺术的创造基础。实践证明,京剧艺术更善于表现故事性强的事件,更利于表达强烈明晰的情感,更适合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更长于用抒情和多彩的唱、念、做、舞、打的手段营造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表演效果和欣赏魅力。这些年,京剧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京剧发展,应是在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时,推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京剧是以表演艺术为看点,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它具有与电影、话剧那种以群体效果为追求的表演风格不同的,以主要人物和这个人物的剧中体现——主演和优秀演员为中心的突出个体的表演特质;同时它更具有主演功力与才力必然成为塑造人物、形成看点、吸引观众的核心的不可违抗的基本规律。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京剧的创新发展,绝不能够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它必须要以表演手段的精彩、表演风格的特点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独特表演魅力为创造的基础。实践证明,优秀的编导的创造性固然很重要,但终究不能代替表演艺术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成就和实现编导智慧与追求的终极因素,仍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
京剧创新发展是一项历史赋予国人的光荣义务,也是国人对京剧文化延续光大理应做出的奉献。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积累才会丰富。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京剧与时尚艺术形式不同的品貌与魅力是,京剧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规律,以及丰富辉煌的名家流派。
B.京剧艺术的魅力与价值犹存的关键,是因为京剧在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美学追求。
C.京剧要面对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和纷繁多样的当代艺术的竞争,因此京剧必须另起炉灶,不断创新。
D.京剧是表演艺术和演员的创造成果,只有京剧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实现对题旨、故事、人物的承托。
E.因为充分尊重京剧规律,科学严谨地继承创新,所以京剧艺术的积累较为丰富。
13.下列对文中“表演艺术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表演艺术家的作用比优秀的编导更为重要。
B.主演和优秀演员即是剧中表演艺术家。
C.京剧的创新发展,决不能离开表演艺术家的创造主体。
D.京剧是以表演艺术家为创造中心的戏剧形式。
14.根据文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京剧的艺术特点。(4分)
15.整合文意,分点列出京剧创新发展应该尊重的艺术表演规律或特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6—18题。
刨 树
王奎山
①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树。这唯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②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③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对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④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完全是自己的。
⑤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⑥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⑦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⑧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
16.结合作品,请概括“石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4分)
17.“村主任的调解”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分)
18.文章结尾说“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你觉得这是一场喜剧吗?(6分)
(二)实用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向北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
黄永玉
钟书先生活了八十八岁。
他生于一九一○年,大我十四岁。
五十年代在北京和钱先生、季康夫人①有了交往。有一晚下大雪,我跟从文表叔、钱先生在一个什么馆子吃过饭,再到民族饭店去看一位外地前来开会的朋友。那位朋友住在双人房,不久同房的人回来了,是位当红的学者。他穿着水獭皮领子黑呢大衣,原也是沈、钱的熟人,一边寒暄一边拍抖大衣上的雪屑:“就在刚才,周扬②同志请吃饭……哎呀!太破费了,叫了那么多菜,就我们三个人,周扬同志坐中间,我坐周扬同志左边,红线女坐周扬同志右边……真叫人担心啦!周扬同志这几天患感冒了,这么大的雪还要抱病请我吃饭,真叫人担心啦……”
探访朋友的时空让这位幸福的学者覆盖了。钱先生嫣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看,我们告辞了罢?”受访的朋友挽留不住,在房门口握了手。
“四人帮”覆亡之后,钱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干面胡同宿舍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处,我有幸也搬到那里。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走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
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先生没有出门。
八十年代我差点出了一次丑,是钱先生给我解的围。
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市,派我去了一趟该城市,向市长征求意见,如果我画一张以“凤凰涅槃”的寓意大幅国画,是不是合适?市长懂得凤凰火里再生的意思,表示欢迎。我用了一个月时间画完了这幅作品。
眼看代表团就要出发了。团长是王震老人。他关照我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候派用场。我说这事情简单,回家就办。
没想到一动手问题出来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遍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这就严重了。
三天过去,眼看出发在即,可真是有点茶饭不进的意思。晚上,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平时绝不敢打扰你,这一番我顾不得礼貌了,只好搬师傅下山。‘凤凰涅槃’我查遍问遍北京城,原以为容易的事,这一趟难倒了我,一点根据也查不出……”
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我马上找到了。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一回,不知道怎么说到一位也写理论文章的杂文家:“……他骂从文,也骂我,以前捧周扬,后来对周扬又不怎么样。看起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了,他们才有新材料好骂,我们不为他设想,以后他怎么过日子……”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钱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发挥,认认真真地不虚度时光地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鲜空气,调节水土。摧残森林,图一时之快的教训太严峻了。我写了首诗悼念钱先生,并问候季康夫人。
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夜于香港山之半居(选自《比我老的老头》2008年版,有删改)
【注】①季康夫人:即钱钟书的妻子杨绛。②周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钱钟书先生人如其名,一生“钟情于书,专心于书”,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说明这一点。(4分)
20、作者把钱钟书先生比作“巨树”,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巨树”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21、“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包括钱钟书先生,都受到了无辜的“摧残”。所以作者说“摧残森林”的“教训太严峻了”,“人要懂得爱护森林”。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在今天应该怎样爱护像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和普通的知识分子。(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两幅图是2011年10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对于广东部分大城市居民关于“住宅售价承受能力”和“住宅地理位置的选择”的一项抽样调查。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两条调查结论。(6分)
附:
① 广东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平均房价每平方米7100元,同比略涨0.86%,其中商品住宅平均房价增长3.9%。
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住房条件日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渴望,除了考虑价格,其他的因素也成为了重要考虑内容,例如物业管理、小区环境、交通便利、孩子求学等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模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 ;
② ,③ ;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上,陌生的事物时时都会出现。如何面对陌生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自然,结果往往也不同。
联系生活中与“陌生”有关的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座位号
高一级语文科竞赛试题答题卡
选择题
(12题是双选题,对一个空得2分,两个空得5分,其它题是单选题,每空3分,共32分)
1 2 3 4 5 6 7 8 12 13
非选择题
9、(1)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一段话断句。(4分)
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2)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②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3分)
10.(4分)(1)
(3分)(2)
11.(6分) 名句默写(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 6分)
(1)
(2)
(3)
(4)
14(4分)
15(4分)
16/19.(4分)
17/20.(5分)
18/21.(6分)
22.(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6分)
①                                             
②                                            
③                                             
24、作文(60分)
高一级语文科竞赛试卷参考答案
4.C(②/⑥④/①③/⑤)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从小爱好文学,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太祖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崔浩就是这样,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官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喜欢天文地理及八卦,听说崔浩能讲解易经以及洪范五行学说,就对他很好,于是命崔浩观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难异象。
神瑞二年,秋天的作物没有成熟,太史令王亮、苏垣通过华阴公主等上言谶书说国家应当定都于邺地,劝太宗迁都。崔浩和特进周澹对太宗说:“如今国家迁都到邺,可以救今年的饥荒,但这不是长久的计策。现在我们处在北方,如果崤山以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饮用的乳酪就将要产出,再加上有蔬菜水果,足以接到来年的秋天。如果能够有一半成熟,事情就可以成功了。”太宗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又派中贵人问崔浩和周澹:“如今百姓糊口都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崔浩等人回答说:“可以挑选贫穷的人家,到各州去接受官府救助获得谷物。如果来年秋天没有收成,希望另作打算。只是不可以迁都。”太宗听从了崔浩等人的意见,于是分派百姓到崤山以东三州求食,各州发放粮仓里的谷物来供给他们粮食。来年谷物成长顺利获得了大丰收。
刘裕死后,太宗想夺取洛阳。崔浩说:“陛下不因为刘裕突然发迹,接受他的使臣带来的贡品,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现在刘裕不幸去世,我们趁人家遭遇丧事而攻打他们,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说:晋国的士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班师回国了。君子重视的是,不乘敌国丧乱的机会去进攻,认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义足以使诸侯感动。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的那些可怜的儿女,对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的美德的事情啊。”太宗没有听从。
世祖即位以后,世祖身边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挤诋毁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终于诛杀了崔浩。
当初,崔浩才二十岁的时候,太原郭逸把女儿嫁给了她。崔浩大器晚成,没有显示出他的才华和风采,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可是郭逸的妻子王氏,常常对崔浩的才能感到惊奇,自以为找到了乘龙快婿。不久她的女儿不幸过世了,王氏深深地引为伤痛遗憾,又把她的小女儿嫁给他续弦。崔浩诋毁佛法,但是他的妻子郭氏敬信喜好佛典,时不时在家诵读。有一次,崔浩听到后大怒,夺过来烧了,把灰倒在厕所里。等到崔浩被拘禁,把他关在木囚笼里,送到城南,让数十个卫士在他头上撒尿,叫喊声一片,路人都能听到。自古以来,宰相一级的官员被羞辱的情形,没有比得上崔浩的,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啊。
15.(1)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尊重京剧擅长故事形态和表演特点的艺术特点。(2)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遵守京剧程式化、写意性的表现规律。(3)京剧的创新,应该遵循京剧特有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法则。(4)京剧的创新发展,应该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特征,推出具有大艺术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新作品。(加点词语为重点内容,答对l点给1分。 共4分)
16.(4分)①世故圆滑(1分)石头虽然心里村主任的叔叔的处理,但还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答应了(1分)。②冲动好胜(1分)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最后树身变成了一堆碎木片(1分)。③自私自利(1分)这唯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1分)?
(任答两点可以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17.(5分)村主任的调解是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写出了“石头”“结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推动情节发展(或:进一步加强了矛盾冲突,激化矛盾冲突)(2分)。为后文两人最终翻脸,刨掉好好的一棵树(情节高潮部分)蓄势(或铺垫)(2分)。
18.(6分)①这不是一场喜剧(或:这是一场闹剧(讽刺剧)。这是一场“喜剧”)(1分)。
作者这样说,只是为了讽刺(1分)。石头和结实两人为了一棵树争持不下,互不相让,最后两人赌气将一棵好好的树变成一堆碎木片,两个人在这场争执中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2分)。批判了人性中宁不利己,也不利他,自私自利的偏狭思想(2分)。
②如果答“这是一场喜剧,根据文章中‘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这一段来讲道理。酌情给2-3分。
19、①“我”住处与钱先生很近,却很少拜访,生怕打搅了他,浪费了他宝贵的时间。
②钱先生把拜年的“权威人士”拒之门外,忙着看书写东西。
③钱先生直言拒绝江青的邀请,不肯为应酬而放下手中的书。(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4分)
20、①钱先生心无旁骛,专心于学术研究,博闻强识,“作了大发挥”。他能直接准确的回答“我”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让人感叹不已。
②钱先生淡泊名利。他不屑江青的邀请,也看不惯“当红学者”的自我炫耀。
③钱先生耿直率真。他以“我很忙”拒绝江青的邀请,而不愿找“身体不适”的借口。
④钱先生宽容大度。面对“多变”没有人格的那位杂文家,他却为对方着想。
(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如果结合文章提出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23.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24.【审题提示】
1.审题。本道题是导语加写作要求的作文题。
导语有两个基本内容:
(1)我们处处时时都会遇到陌生的东西,包括所有未知或不熟悉的万事万物。具体的和抽象的人、事、物、理,如知识、思想、心理、情感、制度、人际关系、环境等;
(2)不同的人对待陌生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可以是防范回避,也可以足积极探求,自然结果也会不同。
“陌生”一词,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生疏、不熟悉”的意思。
写作要求包含四个方而的内容:
(1)写一篇文章,生活中与“陌生”有关的体验与认识;
(2)自拟题目;
(3)自定文体:
(4)不少于800字。
2.立意。导语及要求并未确定作文的观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防范回避,对不熟悉的事物,要提高警惕,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2)积极面对,主动了解探究。
(3)由防范回避,到积极面对,其中有一个甄别、认识的过程。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书写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潦草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10分 一等(10—8) 二等(7—6) 三等(5—3) 四等(2—0)
立意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见解、构思新颖 立意较深刻材料较丰富语言较有文采见解、构思较新颖 立意略显深刻材料略显丰富文句略显表现力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②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③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④未写题目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⑤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⑥不足300字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应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15各题所给的(A, B, 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Water costs money.In some places water is hard 1 .What 2 when a town
has these problems?A small town in California found a happy 3.
  Very little rain ever fell there.The town had no water of its own.The water it used was 4 from a river 300 miles away.As more people 5 live in the town, 6 water was needed.Now water 7 to be brought in from 600 miles away.All these cost 8 money.
  The town 9 a plan.It found a way to clean its “dirty” water.Once the cleaned water was reused 10 many ways.Five man-made lakes were built.Here people could swim and fish and go 11 .They could have picnics in their new parks.Farmers had more water 12 their crops.New factories can be built,now that they have the promise of 13 .
  In most places,water is used and thrown 14 .The town that saved 15 water
has saved the town!
  1.A.supplying B.getting C.to get D.to supply
  2.A.happens B.happening C is happened D.happened
  3.A.key B.answer C answering D.way
  4.A.fetch B.take C.brought in D.guided
  5.A.come to B.came to C.coming to D.came for
  6.A.many B.plenty of C.more D.many more
  7.A.has B.had C.must D.needed
  8.A.many B.a few C.a great many D.a lot of
  9.A.put B.made C.supply D.noticed
  10.A.for B.by C.at D.in
  11.A.boating B.to boat C.to boating D.on boating
  12.A.as B.with C.for D.to
13.A.water enough B.enough water
C. crops enough D.enough crops
  14.A.off B.of C.away D.out of
  15.A.it’s B.its C.one’s D.his
第二节:语法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短文,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Nowadays,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This new policy___16___(adopt) by the government benefits a lot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refore the country as well. There ___17___ (use) to be such a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high school graduates to enter college___18__many of them studied too hard only to spoil their health. Even some of them killed___19___only because they failed in the entrance exams. Now they will have more chances to attend college and the country is also going to benefit 20 it. There will be more well-educated and highly qualified citizens and professionals, ___21___ is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22 , now some students who otherwise can't enter a college are not studying hard enough. They think now since colleges enroll more students, they are more 23 (like) to be admitted into one of them even without a high score.
24 (doubt),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to this policy, [ think it is still a good one which brings more good 25 harm to the students and the nation. It should be still carried out.
第二部分:阅读(共两节,满分50分)
第一节: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It was Monday. Mrs. Smith's dog was hungry , but there was not any meat in the house.
Considering that there was no better way. Mrs. Smith took a piece of paper, and wrote the following words on it:“Give my dog half a pound of meat.”Then she gave the paper to her dog and said gently:“Take this to the butcher(* person whose job is selling meat)and he's going to give you your lunch today.”
Holding the piece of paper in its mouth, the dog ran to the butcher's. It gave the paper to the butcher. The butcher read it carefully, recognized that it was really the lady's handwriting and soon did it as he was asked to. The dog was very happy, and ate the meat up at once.
At noon, the dog came to the shop again. It gave the butcher a piece of paper again. After reading it, he gave it half a pound of meat once more.
The next day, the dog came again exactly at noon. And as usual, it brought a piece of paper in the mouth. This time, the butcher did not take a look at paper, and gave the dog its meat, for he had regarded the dog as one of his customers.
But, the dog came again at four o'clock. And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once again. To the butcher's more surprise, it came for the third time at six o'clock, and brought with it a third piece of paper. The butcher felt a bit puzzled . He said to himeself,“This is a small dog. Why does Mrs. Smith give it so much meat to eat today?”
Looking at the piece of paper, he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t any words on it!
26、Mrs. Smith treated her little dog quite    .
A、cruelly B、fairly C、kindly D、friendly
27、It seemed that the dog knew well that the paper Mrs. Smith gave it    .
A、might do it much harm B、could do it much good
C、would help the butcher D、was worth many pounds
28、The butcher did not give any meat to the dog    .
A、before he felt sure that the words were really written by Mrs. Smith
B、when he found that the words on the paper were not clear
C、because he had sold out all the meat in his shop
D、until he was paid enough by Mrs. Smith
29、From its experience, the dog found that    .
A、only the paper with Mrs. Smith's words in it could bring it meat
B、the butcher would give the meat to it whenever he saw it
C、Mrs. Smith would pay for the meat it got from the butcher
D、a piece of paper could bring it half a pound of meat
30、At the end of the story, you'll find that    .
A、the dog was clever enough to write on the paper
B、the dog dared not go to the butcher's any more
C、the butcher was told not to give any meat to the dog
D、the butcher found himself cheated by the clever animal
B
Can you believe your eyes A recent experiment suggests that 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may depend on your age.
Martin Doherty, a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in Scotland, led the team of scientists. In this experiment, Doherty and his team tested the perception(观察力) of some people, using pictures of some orange circles. The researchers showed the same pictures to two groups of people. The first group included 151 children aged 4 to 10, and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d 24 adults aged 18 to 25.
The first group of pictures showed two circles alone on a white background. One of the circles was larger than the other, and these people were asked to identify the larger one. Four-year-olds identified the correct circle 79 percent of the time. Adults identified the correct circle 95 percent of the time.
Next, both groups were shown a picture where the orange circles, again of different sizes, were surrounded by gray circles. Here’s where the trick lies in. In some of the pictures, the smaller orange circle was surrounded by even smaller gray circles — making the orange circle appear larger than the other orange circle, which was the real larger one. And the larger orange circle was surrounded by even bigger gray circles — so it appeared to be smaller than the real smaller orange circle.
When young children aged 4 to 6 looked at these tricky pictures, they weren’t fooled — they were still able to find the bigger circle with roughly the same accuracy as before.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on the other hand, did not do as well. Older children often identified the smaller circle as the larger one, and adults got it wrong most of the time.
As children get older, Doherty said, their brains may develop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visual context. In other words, they will begin to process the whole picture at once: the tricky gray circles, as well as the orange circle in the middle. As a result, they’re more likely to fall for this kind of visual trick.
31.Doherty and his team of scientists did an experiment to evaluate .
A.children’s and adults’ eye-sight B.people’s ability to see accurately
C.children’s and adults’ brains D.the influence of people’s age
32.When asked to find the larger circle, .
A.children at 6 got it wrong 79 % of the time with no gray ones around
B.only adults over 18 got it right 95% of the time with gray ones around
C.children at 4 got it right about 79 % of the time with gray ones around
D.adults got it right most of the time with gray ones around
3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can know that .
A.a smaller orange circle appears bigger on a white background
B.an orange circle appears bigger than a gray one of the same size
C.a circle surrounded by other circles looks bigger than its real size
D.a circle surrounded by bigger ones looks smaller than its real size
34.Visual context may work when children get older than .
A.4 B.6 C.10 D.18
35.Why are younger children not fooled
A.Because they are smarter tha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B.Because older people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experience.
C.Because people’s eyes become weaker as they grow older.
D.Because their brain can hardly notice related things together.
C
A year ago August, Dave Fuss lost his job driving a truck for a small company in west Michigan. His wife, Gerrie, was still working in the local school cafeteria, but work for Dave was scarce, and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was rising. The Fusses were at risk of joining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have lost their homes in recent years. Then Dave and Gerrie received a timely gift—$7,000,a legacy from their neighbors Ish and Arlene Hatch, who died in an accident . “It really made a difference when we were going under financially.” says Dave.
But the Fusses weren’t the only folks in Alto and the neighboring town of Lowell to receive unexpected legacy from the Hatches. Dozens of other families were touched by the Hatches’ generosity. In some cases, it was a few thousand dollars ; in others, it was more than $100,000.
It surprised nearly everyone that the Hatches had so much money, more than $3 million—they were am elderly couple who lived in an old house on what was left of the family farm .
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Ish and Arlene were known for their habit of saving, They thrived own comparison shopping and would routinely go from store to store, checking prices before making a new purchase .
Through the years, the Hatches paid for local children to attend summer camp when their parents couldn’t afford it. “Ish and Arlene never asked you needed anything,” says their friend Sand Van Weelden, “They could see things they could do go make you happier, and they would do them.
Even more extraordinary was that the Hatches had their farmland distributed. It was the Hatches’ wish that their legacy—a legacy of kindness as much as one of dollars and cent —should enrich the whole community and last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Neighbors helping neighbors ——that was Ish and Arlene Hatch’s story.
36. According go the text, the Fusses___________.
A. were employed by a truck company B. were in financial difficulty
C. worked in a school cafeteria D. lost their home
3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the Hatches
A. They had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B. They left the family farm to live in an old house
C. They gave away their possessions to their neighborsD. They helped their neighbors to find jobs
38. Why would the Hatches routinely go from store to store
A. They decided to open a store B. They wanted to save money
C. They couldn’t afford expensive things D. They wanted to buy gifts for local kids
39. According to Sand Van Weelden, the Hatches were___________.
A. understanding B. optimistic C. childlike D. curious
40.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A. The community of Alto was poorB. The summer camp was attractive to the parents
C. Sandy Van Weelden got a legacy form the HatchesD. The Hatches would like the neighbors to follow their example
DI began to grow up that winter night when my parents and I were returning from my aunt’s house, and my mother said that we might soon be leaving for America. We were on the bus then. I was crying, and some people on the bus were turning around to look at me. I remember that I could not bear the thought of never hearing again the radio program for school children to which I listened every morning.
I do not remember myself crying for this reason again. In fact, I think I cried very little when I was saying goodbye to my friends and relatives. When we were leaving I thought about all the places I was going to see—the strange and magical places I had known only from books and pictures. The country I was leaving never to come back was hardly in my head then.
The four years that followed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optimism, but the idea did not come to me at once.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in New York I was really lost—having to study in three schools as a result of family moves. I did not quite know what I was or what I should be. Mother remarried, and things became even more complex for me. Some time passed before my stepfather and I got used to each other. I was often sad, and saw no end to “the hard times. ”
M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amily increased a lot since I knew English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at home. I wrote letters, filled out forms, translated at interviews with Immigration officers, took my grandparents to the doctor and translated there, and even discussed telephone bills with company representatives.
From my experiences I have learned one important rule: Almost all common troubles eventually go away! Something good is certain to happen in the end when you do not give up, and just wait a little! I believe that my life will turn out all right, even though it will not be that easy.
41. How did the author get to know America
A. From her relatives B. From her motherC. From Books and pictures D. From radio programs
42. Upon leaving for America the author felt .
A. confused B. excitedC. worried D. amazed
43.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in New York, the author .
A. often lost her way B. did not think about her future
C. studied in three different schools D. got on well with her stepfather
44.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author from Paragraph 4
A. She worked as a translator B. She attended a lot of job interviews
C. She paid telephone bills for her familyD. She helped her family with her English
45.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
A. her future will be free from troubles B.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to become patient
C. there are more good things than bad thingsD.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if one keeps trying
第二节:信息匹配(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阅读下列应用文及相关信息,并按照要求匹配信息。请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的相应选项字母涂黑。
A. “Just do it!” — This slogan (口号) speaks out to teens. It tells them to do something, but only if they think it’s worth it. And if so, why not do it wearing Nike
B.“Always Coca-Cola.” — Coke’s slogans change every few years, but this one has enjoyed a lasting popularity because it shows the brand’s spirit. It seems to say “Coke is the only drink there is; there are no other forms of drink.”
C. “Share moments, share life.” — This slogan from Kodak connects photos and beauty. It asks people to remember the happy moments in life by taking photos of them — using Kodak film of course!
D. On hearing the slogan “Make yourself heard”, you will know there is Ericsson product for you to call anyone.
E. There are some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 (PSAs) that educate people about public service projects, such as Project Hope. Its slogan is “Project Hope — Schooling every child.”
F. One magazine ad says “Make me your window on the world!” The advertisers say that the weekly magazine can bring the world to your home. “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at the Chinese eat for breakfast Did you know that the Sahara Desert is getting bigger every year This fascinating magazine ,full of colour pictures , is your window on the world.
请阅读以下购买者的信息,然后匹配购买者和他/她拟购买产品的广告语:
Jack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 and was admitted to a famous university. These days, his father is looking for a mobile phone for him so as to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Tom was a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He likes sports very much and plays football every afternoon. But after class this afternoon he has to buy a pair of shoes because his shoes have been worn out.
There’s a party this evening — for Mary’s 15th birthday. Her family are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it. Her brother’s job is to buy some drink.
Joan doesn’t want to forget the past, especially the happy moments.
Bill travels a lot when he was younger. Now that he has stopped his work, he enjoys reading about foreign people, places and customs.
购买者 广告语
46. Jack A. Just do it!
47. Tom B. Always Coca-Cola.
48. Mary C. Share moments, share life.
49. Joan D. Make yourself heard.
50. Bill E. Project Hope — Schooling every child.
F. Make me your window on the world!
第三部分 写(共两节,满分55分)
第一节 词汇知识 (共三部分,满分35分)(请将该部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A.单词拼写 根据题中所给的汉语提示,写出该单词的正确形式,每空一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51. In the accident, only two people s__________ at last.
52. The building is specially d__________ for the homeless people.
53.The __________(有魔力的) tools are popular with young children.
54. Sea water __________ (含有) salt.
55. The tiger is a __________ (凶猛的)animal.
56. He went to America in the 1980s and s_________ down there.
57. During the war this village was s_________ by the enemy and more than 200 people were killed.
58. This kind of work needs __________ (耐心) and carefulness.
59. Her parents don’t p___________ her to go back home late in the evening, so she had to leave the party early last night.
60. They shouldn’t treat their mother in a rude m_______. They should respect her.
B. 根据所给汉语意思或动词,完成下列句子。(共7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4分)
61.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部著名的小说改编的。
The film is _________ _________ a famous novel.
62. 我们努力想让他平静下来,但他还是激动地大叫。
We tried to ________ him ________ , but he kept shouting excitedly.
63. Since he has decided to go there, nothing will ______________(改变主意).
64. I went to see my grandfat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几周).
65. I won’t have you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作弊而不受惩罚) in the exam.
66. Many chances ______________(lose) if you don’t work hard.
67. My brother wants to work in the factory which ____ still ______(build).
C. 语法。用合适的连接词填空,68—71题为定语从句,72—78题为名词性从句。(共11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1分)
68. He talked about the teachers and schools ________ he had visited.
69. Some of the roads were flooded, ________ made our journey more difficult.
70. The novel ________ you’re interested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71. _________ is often the case, we have worked out the production plan.
72. He has told me _________ he will go to Shanghai tomorrow.
73. I want to know _________ he has told you.
74. The question is _________ they will be able to help us or not.
75. Go and get your coat. It’s _________ you left it.
76. _______ broke the glass yesterday is not clear.
77._________ car you will choose to buy makes no difference.
78._________ breaks the law should be punished.
第二节 基础写作(满分20分)
  请根据以下信息写一篇英语短文,简单描述一下1923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
1. 地震于1923年发生在日本横滨市(Yokohama);
2. 当时人们正在睡觉,并不知道地震发生;
3. 大量的房屋、建筑物倒塌,水电供应中断;
4. 有140,000多人丧生,还有很多受伤者和无家可归者;
5. 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要求:
1. 短文必须包括要点中的所有内容;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内容连贯;
3. 词数:100左右。
座位号
英语答题卡(高一)
说明:请依题号,把所选答案编码用2B铅笔涂黑。
完型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1.[A][B][C][D] 6.[A][B][C][D] 11.[A][B][C][D]
2.[A][B][C][D] 7.[A][B][C][D] 12.[A][B][C][D]
3.[A][B][C][D] 8.[A][B][C][D] 13.[A][B][C][D]
4.[A][B][C][D] 9.[A][B][C][D] 14.[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阅读:(共两节,满分50分)
26. [A][B][C][D] 31. [A][B][C][D] 36. [A][B][C][D]
27. [A][B][C][D] 32. [A][B][C][D] 37. [A][B][C][D]
28. [A][B][C][D] 33. [A][B][C][D] 38. [A][B][C][D]
29. [A][B][C][D] 34. [A][B][C][D] 39. [A][B][C][D]
30. [A][B][C][D] 35. [A][B][C][D] 40. [A][B][C][D]
41. [A][B][C][D] 46.[A][B][C][D][E][F]
42. [A][B][C][D] 47.[A][B][C][D][E][F]
43. [A][B][C][D] 48.[A][B][C][D][E][F]
44. [A][B][C][D] 49.[A][B][C][D][E][F]
45. [A][B][C][D] 50.[A][B][C][D][E][F]
说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卷无效。
语法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16.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
第 第三部分 写(共两节,满分55分)
第一节 词汇知识(共三部分,满分35分)
A.单词拼写(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51. 52.______________ 53._____________ 54._____________
55. 56.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 58._____________
59. 60.______________
B.根据所给汉语意思或动词,完成下列句子。(共7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4分)
61. 62._______________ 63.________________ 64._______________
65. 66._______________ 67.________________
C.语法。用合适的连接词填空。(共11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1分)
68. 69._______________ 70.________________ 71._______________
72. 73._______________ 74.________________ 75._______________
76._______________ 77._______________ 78.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级英语科竞赛答案(2012.6)
第三部分 写(满分55分)
第一节 词汇知识 (共三部分,满分35分)
A: 51.survived 52.designed 53.magical 54.contains 55.fierce
56.settled 57.surrounded 59.permit 60.manner
B: 61.based on 62.calm down 63.chang his mind 64.every few weeks 65. getting away with cheating 66. will be lost 67.is being built
C: 68. that 69. which 70. in which 71. As 72. that 73. what 74. whether
75. where 76. Who 77. Which 78. Whoever
第二节 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2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