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少年有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少年有梦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少年有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梦想的重要性;理解编织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掌握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努力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
2.能力目标:提高对梦想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青少年要懂得把个人的梦想同时代的脉搏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中学时代,我们要怀揣梦想,充满朝气,从这里起航。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梦想。
【教学难点】
如何去努力实现梦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内容,导入新课]
在第三届“中国足球小将”冠军挑战赛上,来自湖南石门山区的一支小学三年级足球队摘得全国季军。奇迹源于日复一日的磨砺与生生不息的梦想。“我们队里的孩子在球场上摔倒了,立刻爬起来,过程不超过三秒,像弹簧一样,因为生怕浪费球场上每一秒钟。”教练谢波说队长王奕博最有毅力:“梦想是能成为职业球员,为国而战。”外号“防守铁匣”的毛逸轩担任后腰,“有时候实在跑不动了,看到队友还在跑,就觉得又有力气了。”“一直踢下去”是他的梦想。大山,无法阻挡追风少年的梦想。
  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相信你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它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重要影响呢?下面我们进入《少年有梦》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有梦就有希望
活动一:真心话大冒险——晒一晒我的梦想
第一步:教师可以首先回顾自己少年时代、青年时代的梦想,从而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
第二步: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在学习小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问题:(1)你的梦想是什么?(教师提示:可以从学习目标、家庭生活、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等诸多方面进行回答)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2)你是如何理解“梦想”一词的概念的?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
多媒体展示内容: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同学们,你还记得自己上幼儿园、上小学时的梦想吗?当年的梦想是否依然是你今天坚持的梦想?儿时的梦想一直没有改变的同学请举手。可以看出来许多同学的梦想都已发生了改变。少年的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教师总结:
(1)梦想的概念: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2)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活动二:探究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多媒体呈现以下内容]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账。”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和同学们听了都感到很敬佩。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1957年,这位同学把题字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新中国重逢,畅谈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1)少年周恩来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与国家有着怎样的关联?
(2)你从他的故事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1)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2)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一定要抓住机遇,把自己的梦想同中国梦融合在一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们的梦想也变得五光十色。如果说织梦是一种幸福,那么,追梦就是一种成长。
(二)努力就有改变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焦耳求知
[多媒体呈现——焦耳求知]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看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的速度快而声音的速度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学习和认真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问题:“焦耳”求知的故事对你实现梦想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1)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
(2)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每个人都有梦。有人放弃,梦想就变成了臆想;有人坚持,梦想就变成了一种现实。少年时代是拥有梦想、放飞梦想的时期。只因有梦想,平淡的日子才变得充实;只因有梦想,遥远的未来才充满了希望;只因有梦想,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意义,才会散发光芒。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而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40年打磨一篇论文——福州七旬老顽童
“少年梦”成真!
[老师讲述莫遵通的故事]
读八年级那年,在一堂物理课上,伽利略的小球斜槽实验激起了莫遵通对物体运动原因的莫大兴趣。但在当时的物理课本上,用实验结果否定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作用’观点后,却没有给出物体运动原因的正确结论。对此,莫遵通感到很困惑。
在之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莫遵通又遇到了不少疑惑:“为什么说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为什么当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物体受力则运动,不受力则静止?”当时,莫遵通希望能从物理老师那得到解释,但老师只是告诉他,书上写的就是对的。
莫遵通对这个回复并不满意,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真相。1978年,莫遵通成功考取了莆田地区师范学校福清分校,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主修物理专业。
之后,他回到老家福清执教中学物理,直至退休。他一边不断地学习物理知识,一边不忘年少时的梦想,继续追寻物理学的真相,并尝试将自己的见解写成论文。
这篇论文,起稿于1981年,一写就是近半个世纪。虽然日常生活忙碌,但莫遵通却始终坚持。他说:“最终成稿的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但这些年来,几次修改,光是草稿纸,收集起来不知能装满多少个箩筐。”2021年1月,莫遵通写的这篇论文终于刊登在了《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7卷第2期上,这让他很是高兴,觉得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终于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当年那个14岁少年的梦,终于实现了!
问题:(1)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但付出努力一定能实现梦想吗?
(2)莫遵通圆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活动五:“努力”也有方法——实现梦想我能行
[多媒体呈现以下材料内容]
材料一 要早日立下志向。皮埃尔·居里说:“使自己像一个嗡嗡地响着的陀螺一样急速地旋转,使外物不能侵入。”只有早立志、立长志、立大志的人,才会先人一步获得成功。
  材料二 善于制订计划,科学合理利用时间。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一个人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对时间的合理利用。
材料三 要有从当下开始的具体行动。梦想人人有,但为什么实现梦想的人很少?就是因为很多人总是行动拖拉。“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材料四 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决不放手。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只有敢于披荆斩棘的勇士,才能所向披靡,摘得硕果。
材料五 要学会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要珍视团队的友谊,学会发挥团队的力量。
学生踊跃发言,在小组内分享:我为梦想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在组内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分享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再进行整理记录,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需要我们聚焦在当下;努力,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努力,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实现少年梦想,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努力,需要我们聚焦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聚焦当下,找到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落实到每时每刻的行动中,我们才能把梦想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同学们,请谨记,立足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只有坚持才能把少年梦想转化为现实。虽然,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它能够让我们收获良多,甚至受益一生。
三、本课小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学时代,我们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我们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当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时,才能自豪地告诉自己:我无愧于自己的少年时代,无愧于自己的少年梦想,我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