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精选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1·浙江“衢温5+1”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3)高车(如下图)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与这种变化相关的主要史实是(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均输平准D.“推恩令”的影响2.(2021·广东衡水金卷“百越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的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 )A.提高平民政治地位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C.稳定社会经济秩序D.选拔更多治国人才3.(2021·湖北荆、荆、襄、宜七地考试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中·2)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且还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这些做法( )A.促进了法律体系的完善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C.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4.(2021·福建漳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5.(2020·浙江湖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下表是关于汉朝初年主要思想派别及作品数量统计。据此可反映出当时( )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思想多元B.儒道治国C.儒学一统D.外儒内法6.(2021·河北邯郸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汉初,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宣称:吴国坐拥铜山,寡人所铸金钱数量巨大,诸王如有需要,尽管开口。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但造成的破坏却不容小视。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触及诸侯王利益B.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C.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D.朝廷沿袭前朝制度政策失误7.(2021·广东珠海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制度D.夺去王侯爵位8.(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A.减轻徭役和刑罚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D.增加税收9.(2021·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汉武帝时期对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从采矿、冶炼、铸造到销售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这一措施( )A.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B.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C.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D.开启了官营手工业先河10.(2021·浙江衢州高一第二学期3月考试·6)有学者认为,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种现象始于( )A.秦代B.汉代C.宋代D.清代11.(2021·北京丰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7)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推行均输平准C.设置刺史D.实行盐铁官营12.(2021·江苏镇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 )A.控制地方B.终结相权C.恢复经济D.加强皇权13.(2021·浙江衢州高一第二学期3月考试·5)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西传西域东传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2020·山东青岛胶州高一第一学期·6)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据考古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B.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C.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D.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15.(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6)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16.(2020·湖南永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关于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通过经商营利购买土地B.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D.促使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17.(2020·浙江温州高一第一学期期中·7)《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C.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8.(2020·山东高一第一学期选课调研大联考·4)表1为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据表可推知,东汉田庄( )表1生产行业种类农业粮食作物麦、粟、黍、粳稻、大豆经济作物胡麻、牡麻、蓝靛手工业食用酿醋、酿酒、制糖服饰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冶铁制造各种农具、兵器A.内部商品交换频繁B.已摆脱了政府的控制C.行业之间彼此隔离D.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19.(2020·江苏启东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举办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据图文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图一推动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B.图二是文献史料,毫无史学价值C.图二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D.图一和图二均属于一手直接史料20.(2021·浙江衢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21.(2020·辽宁六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它”指(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22.(2020·湖南永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1)如表选项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成就所属时期A《史记》《九章算术》两汉B《天工开物》《诗经》隋唐C《红楼梦》《齐民要术》两宋D《梦溪笔谈》《窦娥冤》明清23.(2020·浙江A9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16)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史学《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B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D医药学《神农唐本草》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4.(2021·江苏无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8)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截至2019年3月,已经有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 )A.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B.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的具体体现C.给参加国提供发展机遇D.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25.(2020·选三第二单元同步测试·6)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A.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B.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C.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D.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二、非选择题26.(2021·广东衡水金卷“百越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6材料二“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卷6,景帝第5(1)材料一中观点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简述判断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综观整个西汉,你怎么看待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转变?(8分)27.(2020·山东泰安肥城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4分)(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4分)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5分)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精选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DDABAC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CADDBDAB题号2122232425答案BADCD1.【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西汉初期社会残破,皇帝高车也配不齐毛色一致的马,到汉武帝时期高车遍布街巷,这是由于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的结果,故选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政绩的体现,时间不符,排除A项;均输平准是西汉武帝的商业政策,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C项;“推恩令”的推行,汉武帝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与题干关系不大,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可以看出汉初,统治者注重废除秦朝以来的苛刑,是缓和矛盾的手段,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目的是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对于整个平民来讲不会根本上提高其政治地位,但却可以缓和矛盾,排除A项;“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不是黄老无为,排除B项;“赐民爵”“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虽能选拔治国人才,但其根本目的还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巩固统治,排除D项。3.【答案】D【解析】“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有利于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保持社会稳定,故选D项;“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不是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秦朝的地方官都中中央任命,服从于中央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排除B项;“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可见对秦朝的法律体系是有改变的,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可知秦朝征收重赋,百姓生活困苦,而材料“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可知汉代轻徭薄赋,人民生活富足,可见赋税政策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可知秦朝征收重赋百姓生活困苦,而非生产力破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取代法家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赋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汉初既有儒家,又有道家、法家等诸多思想派别,体现当时思想多元的特点,故选A项;儒道两家作品数量最多,但并不等同于统治者用儒道来治国,这与诸多思想流派并存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除儒家外,当时还存在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并非“儒学一统”局面,排除C项;外儒内法属于统治者的统治策略,与诸多思想流派并存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吴国坐拥铜山,寡人所铸金钱数量巨大,诸王如有需要,尽管开口”可知地方私铸货币的权力危害了国家安全,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据所学盐铁官营始于汉武帝时期,而材料是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七国之乱”,是地方叛乱而非割据,排除C项;“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汉代自创的郡国并行制度,而非沿袭前朝制度,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海内新定”可知其是汉初采取的措施,据“同姓寡少”可知该措施与血缘有关系,据“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说明该措施要恢复在秦时被废除的分封制度,综合可得出该制度为郡国并行制,故选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本质是在郡县制基础上的改进,排除B项;编户齐民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而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以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推恩令的目的在于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减轻徭役和刑罚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A项;“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说明恩泽贵族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增加税收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D项。9.【答案】A【解析】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手工业需要采矿、冶炼、铸造等环节,一般私人是没法做到的,但是地主庄园经济条件下就有可能实现,所以这三大手工业实行严格的官营制度是打击了地主庄园经济下的豪强地主势力,故选A项;三大手工业实行官营制度后,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不是农民的收入,排除B项;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的实行进行削弱,所以上述官营制度主要不是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在战国时期就存在,而不是汉武帝时期才有,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儒学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故选B项;秦代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排除A项;西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而宋代晚于汉代,且与“始于”不符,排除C项;西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而清代晚于汉代,且与“始于”不符,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汉武帝设刺史,以监督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故选C项;“推恩令”的对象是刘姓诸侯,排除A项;均输平准属于经济措施,并非监察制度,排除B项;盐铁官营属于经济措施,并非监察制度,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利用“中朝”架空宰相为首的“外朝”,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中外朝制度不涉及地方,排除A项;该制度削弱了相权,不是“终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跟汉初经济恢复无关,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西域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的东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故①正确;“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故②错误;中国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西传,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故③正确;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产品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动植物、用品和艺术等传到中国,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4.【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东汉洛阳礼制建筑群规划整齐,布局有序,特别是太学、辟雍、明堂和灵台等彼此相距不远,说明统治者高度重视礼制建筑群的政治教化与儒家思想教化的功能,故选A项;从平面图中体现不出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对太学的管理,排除C项;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东汉时期,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君权旁落,A是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打败外戚,夺回君权,结果导致宦官得宠,把持朝政,故选D项;“与民休息、独尊儒术”是西汉政局的变化,排除A项;公元8年王莽改制,公元25年东汉建立,排除B项;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不符合“东汉中后期”,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国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发生在南宋时代,材料主要描述了东汉的豪强地主的特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可见豪强购买有大量土地,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废居积贮,满于都城”成为都城中的主导势力,势必会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说明土地被大量兼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答案】B【解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出现,说明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的影响非常明显,故选B项;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并不等同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世仕州郡”等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表现,无法据此推知其对皇权的制约程度,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据表可知”东汉田庄里的农业和手工业门类齐全,产品充足完全不需要和外界进行交流,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性,故选D项;东汉田庄各种产品多样,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各取所需,不一定需要交换,排除A项;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中只是能看到田庄内部的物品构成,不能判断其整体是否受国家管理,里面没有摆脱国家控制的信息,排除B项;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行业众多,且都在统一的田庄之下,它们之间应该很容易交流,而不是隔离,排除C项。19.【答案】A【解析】“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说明甲骨文就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于是人类进入信史时代,故选A项;“文献史料”是史料的一种,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排除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图一出土的龟甲属于第一手资料,是直接资料,而《史记》也是第一手史料,但不是直接史料,它毕竟带有写书者的主观意图,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史学与文学双重特色,故选B项;汉赋讲究铺陈排版,文采华丽,排除A项;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选B项;《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与“公元2世纪以前”的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且其主要内容是本草药学,而非中医学术理论及临床技能,排除C项;《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论政类书籍,与中医学无关,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如表选项中,《史记》《九章算术》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著作,属于两汉时期,故选A项;《诗经》是春秋时期孔子编定而成,不是唐朝,排除B项;《红楼梦》是清代著名的小说,而非两宋时期,排除C项;《梦溪笔谈》是宋代沈括的著作,而非明清时期,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唐本草》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4.【答案】C【解析】“一带一路”是有关经济发展的协议和计划,通过“一带一路”能够给参与国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故选C项;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倡议的,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一带一路”对参与国的影响,与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无关,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错误;材料未对比希腊文明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人文主义传播,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26.【答案】(1)判断:材料一出自法家学派。理由: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材料一强调统一思想,并以法律的形式贯彻执行,如“以古非今者族”,“黥为城旦”等;材料一还主张向做官之人去习法,“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6分,判断2分;理由每点2分,共4分)(2)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洽”。(每点2分,共4分)汉初,西汉王朝经过长久战乱,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旧王朝有为过头的结果;到西汉武帝时期,政策就从无为转为有为,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币制,北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有为和无为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每点2分,共4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是秦朝的焚书,体现的法家思想。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可见秦朝实行严格的刑法制度,代表法家的主张;据材料一“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体现了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理念,属于法家的理念。(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扫除须苛,与民休息”可得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据材料二“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可得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据材料二“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可得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洽”。第二小问看待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转变,据材料二“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可得汉初,西汉王朝经过长久战乱,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其实质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纠正旧王朝有为过头;据材料二“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此时国力强盛,已经可能进行更大的作为了,于是才有改革币制,北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有为的做法,说明有为和无为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27.【答案】(1)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2分)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2分)(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4分)影响: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显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可知孟子主张仁政,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儒家思想与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可知大一统思想;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影响,针对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的影响,要辩证的去看待,积极方面,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消极方面,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文,儒家思想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禁锢人们思想,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