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爱莲说知识备查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作者介绍知识备查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背景资料知识备查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知识备查背景资料读一读预习检查鲜有闻yífányūzhuóxiǎnyīxièmàn周敦颐甚蕃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多。爱莲说周敦颐喜爱。只。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非常。整体感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示转折,但、却。沾染(污秽)。洗。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波。过分艳丽。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没有阻隔。指莲的柄外部挺直而不弯曲。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整体感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整体感知以为,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指品德高尚的人。叹词,表示感慨。少。应当。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整体感知精读细研1.作者为什么惟独喜欢莲花?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香远益清2.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精读细研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精读细研3.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衬托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正衬反衬精读细研精读细研4.作者称“莲”是花中的君子,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哪些特点相似?莲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播端庄廉洁令人敬重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通过作者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精读细研6.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运用了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精读细研物志合作探究朗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古今异义合作探究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一词多义合作探究鲜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远播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xiǎn,少读xiān,鲜艳词类活用合作探究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文言句式合作探究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出”后省略介词“于”“……者也”表示判断。于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学后感悟课堂小结许多人喜爱牡丹,追名逐利,周敦颐则只喜爱莲,独守心中的那片净土。追名逐利似乎是人之天性,安贫乐道则不易做到,因为做一个精神上的富有者是多么艰难!让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用莲的高洁品质来洗涤我们的心灵吧。?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写作特色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作特色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板书设计爱莲说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君子——托物言志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课堂检测(1)可以调素琴( )(2)无丝竹之乱耳(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调弄弦、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更加竖立少应当1.解释下面各句中画线的词语。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无案牍之劳形D【解析】D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课堂检测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课堂检测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谈笑有鸿儒鸿: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 ③可爱者甚蕃 蕃:(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大使……劳累多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至于)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课堂检测(4)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课堂检测(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做简要分析。(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你喜爱哪一种?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梅花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风》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洛神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关于“荷”的诗句:拓展探究拓展阅读拓展探究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及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注释: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自:(2)及其茎叶既生生:(3)乃复蒂下生蓬复:(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皆:2.用“/”给文中画线句标出朗读节奏。(标两处)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全,都从生长又拓展探究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4.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拓展探究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示例:我更看中它的精神价值。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正直,是君子的象征,所以我欣赏它。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