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 教案(Word版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 教案(Word版有答案)

资源简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一课时 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难点
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方法。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即:速度=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针对训练]
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1
m/s=km/h=3.6
km/h
因为3.6
km/h>1
km/h,所以1
m/s>1
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探究点二 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师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
(1)路程单位km要换算成m。(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补充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已知:v=45
km/h=12.5
m/s
t=4
min=240
s
求:s=?
解:根据v=
s=vt=12.5
m/s×240
s=3000
m
答:两车站相距3000
m。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探究点三 速度的测量
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路程s,用停表(或计时器)测出所用时间t,通过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1)54
km=__15__m/s
(2)15
m/s=__54__km/h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v=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物理计算题的四步骤:已知,求,解,答
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二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判断匀速直线运动。
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展现问题: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1分钟内运动了30m,2分钟内运动了60m,3分钟内运动了90m,该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先讨论,后回答。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段路程的运动速度。
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
下面看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严格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不常见的。
探究点二 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段路程中的速度。
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做变速运动。
[归纳小结]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探究点三 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
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
m的安全区?
[教师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公式v=,s=vt和t=多种方法做出比较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最多能用几种方法。
教师巡视,最后展示学生的各种解法。
解法一:
已知:v1=0.8
cm/s,v2=5
m/s,s1=96
cm,
s2=500
m
求:t1、t2
解:由v=得t=
t1===120
s
t2===100
s
∵t1>t2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已知:v1=0.8
cm/s,v2=5
m/s,s2=500
m
求:s1
解:由v=得t=
t1=t2===100
s。
s1=v1t1=0.8
cm/s×100
s=80
cm
∵s1<96
cm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
已知:v1=0.8
cm/s,v2=5
m/s,s1=96
cm
求:s2
解:由v=得t=
t2=t1===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s2>500
m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已知:s1=96
cm,v2=5
m/s,s2=500
m
求:v1=?
解:由v=得t=
t1=t2===100
s
v1===0.96
cm/s
∵v1>0.8
cm/s
∴人能跑到安全区。
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并会根据速度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从速度公式v=可知,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
D
)
A.与路程成正比            B.与时间成反比
C.随时间和路程而改变
D.与时间、路程无关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比值)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
应该着重强调匀速是指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