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维护秩序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维护秩序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维护秩序
课题
维护秩序
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2.能力目标: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知识目标: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重点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难点
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以上图片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授新课
活动1:运用你的经验-----
社会生活中的秩序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
(1)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体现了哪种社会秩序?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一种无序化状态,社会将会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
(3)归纳总结
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种类:
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活动2:探究与分享——校门口交通乱象
活动过程:(1)呈现活动内容(某小学上学某中学放学的情境图片)
(2)小组讨论:
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影响学生正常放学,出现安全隐患;扰乱交通秩序,易引发交通事故。)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交警:加强监督管理,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学生:有序排队出校门;家长、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
(3)学生交流分享
(4)师生共同归纳、提升
2.社会秩序的作用(意义)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017年1月27日至2月2日,全国社会治安秩序良好,道路交通安全平稳有序,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秩序井然,全国接报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21.6%,火灾起数同比下降11.8%,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交通、踩踏等安全事故。
材料表明了什么?
(2)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活动3:探究与分享: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活动过程:(1)展示活动内容
1.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2.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2)
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提升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规则的形成和种类
(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
(2)种类: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纪律、道德、法律等。
自习课上,小琪大声说话,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班长批评他,他振振有词地说:“我有说话的自由,谁也管不着!”
思考:对小琪的这种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2.社会规则的作用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相关链接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板书设计
3.1维护秩序
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
2.社会秩序的作用
(1)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保障
(2)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1.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理解
2.社会规则的作用
(1)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