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重点
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难点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今年6月初,群众举报范冰冰“阴阳合同”涉税问题后,国家税务总局高度重视,依法开展调查核实,查清证实范冰冰存在偷税漏税行为,连补税带罚款,范冰冰需缴近9亿元。
范冰冰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自学自研
1.什么是违法行为?种类?
2.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一、违法无小事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回答: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答案提示:
(1)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2.教师: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就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和P48相关链接,回答:
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
(1)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4.教师:根据上述3个镜头,我们一起来完成下图表格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提示:
(1)违法行为又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2)不同的违法行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5.你来判断:
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6.小试牛刀:
判断下列案例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3、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4、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5、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7.过渡: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虽然我们青少年与社会接触比较少,接触的法律事件不多。但我们也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到防微杜渐。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回答: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答案提示:学生据实回答即可。
2.教师: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3.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回答: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4.教师: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5.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那么我们应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答案提示:学生据实回答自己的观点即可。
6.教师: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7.习题精练
(1)下列按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排列的是(A)
①骑自行车闯红灯 ②拾获遗失物不归还失主 ③偷窃铁路物资 ④欠债不还 ⑤结伙长期作恶
⑥越境走私
A.②④/①③/⑤⑥   B.①④/③⑤/②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⑥/④⑤
(2)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C)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通过分析不同的材料理解诚信的内涵
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分析、讲故事多多重手段分析体会诚信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身边的不诚信行为的分析体会讲诚信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情境再现,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学会做一个有诚信智慧的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升华主题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